主页 > 网站文章 > 收藏知识 > 正文

赏鉴知识:赏印品砚运笔观石(1)

2010/10/10 18:33:00  来自:转载自艺术与投资  评论: 暂无

中国赏石文化兴起于晋唐,滥觞于园林艺术之中。赏石境界的生成在于“观”的过程中文人诗意的心灵将有限的形象升华为广阔的意象。这小小的赏石作为一个符号,牵引出山岳的勾连,层峦迭嶂的画意。在嘉石的欣赏中,在自然的思忆中,观者格情致之,体悟天人合一的玄奥。

宋代大书画家、大收藏家米芾就有爱石癖。《世纪补》载:米芾曾守江苏涟水,因好石,终日在书房中一一品题,不理公务。朝廷派来的监察使杨杰,本打算来教正米芾。他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以千里之邑付公,那得终日弄石,都不省录郡事”。可是在见到米芾所珍玩的三块石头之后,立刻激动地说:“此石安得不爱!非独公爱,我亦爱也。”然后从米芾手上拿过三块赏石,径直登车而去。一场“玩石忘公”案,随之迎刃而解。

不仅米芾,众文人爱石的典故不胜枚举。明代王守谦的《灵璧石考》中提及了不少大文人、书画家的家中都有嘉石清供。董其昌的戏鸿堂、米万钟的勺园、曾莲生的香醉居、刘际明的悟石斋……这些著名文人的书斋、轩室中皆以灵璧石作供。他们常常为了找到一块称心的赏石不惜跋涉千里在名山大川中寻觅,像米万钟这样的爱石之人甚至不惜以此获罪丢官。

然而,这些凝聚着宇宙奥妙的嘉石,可遇而不可求。所以相比于人工制作的艺术品,大自然的杰作更为珍罕。香港苏富比在2008年4月曾推出“道法自然—翦凇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27座赏石成交26件,总额高达1840万港元,创下了不少纪录,以至于此版块的前10名中有5席都来自这次具有标杆性质的拍卖。其中,“元 玉山璞 黑灵壁石”,曾被元代文学家顾瑛和清初书画家王时敏题字及铭,又在2005年杭州西泠印社展出过,以346.3万元高居成交价榜首。今年香港苏富比“隽物凝思”专场中,一方清代白太湖石随行赏石,连当代画家刘丹《平江府太湖石》设墨纸本画作,也达到265.76万元的佳绩。

此外,西泠拍卖也在2009年1月推出过“中国历代供石专场”,57件成交48件,总额将近507万元。一件元至明的“墨玉通灵”黑灵璧石以51.52万元拔得头筹。

当然,文人的书斋生活,立体而活泼,远非以上四类能涵盖。在此仅以点带面,呈现“文房热”的盛况。究其原因,除了上文论及的文化底蕴外,还有“硬件”优势不可忽略:相对于瓷器,文玩大多容易保存;藏家对于拍品本身的状态要求一般也不像对瓷器那样严苛。于是就有比较多的文玩能够进入藏家的视野。价格方面,相对于动辄上千万元的传统瓷器收藏,目前大多在几万到几百万元区间的文房清玩,显然拥有更广泛的买家群。所以随着社会整体收藏热的带动,文房拍品未来的升值空间不言而喻。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