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圆明园全盛风貌 珍宝上穷碧落下黄泉

2010/10/10 20:50:00  来自:转载自新浪网  评论: 暂无

君王行乐新年盛 万树花开天上春

圆明园的全盛风貌

文|刘浪

圆明园作为雍正作皇子时的赐园初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前后,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定名为“圆明园”。它历经雍正、乾隆、嘉庆诸朝,在愈一个世纪的建造中,最终被建成占地超过5200亩,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相互统一又各自独立,居“三山五园”之首的大型皇家御园。

1749年(乾隆十四年),来过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的《传教士书信集》在巴黎出版,里面有很多关于圆明园的描述,这些文字便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园林的最重要资料。其中,他在1743年(乾隆八年)从北京写给巴黎朋友的书信中,这样描述圆明园:“它基本是由相互之间独立的一大批住宅组成的,但非常对称和谐,由宽敞的院子、花园和花坛分隔开来,所有这些住宅的门面都涂金、油漆和绘画而金碧辉煌。室内装饰和布置有中国、印度以及欧洲所有最漂亮和最珍贵的东西。⋯⋯建筑内部的房间与外部一样华丽。除了它们的布局非常合宜之外,那里的家具装饰非常讲究和价格昂贵。”其实,此时的圆明园还没有进入它的极盛期,但它大肆铺张、不惜血本地营造,以及对奇珍异宝的奢华铺陈与煞费苦心的收罗,已成为西方对圆明园的第一印象。我们不妨就循着王致诚的目光,去打量那时的圆明园风貌。

活源之河湖——问渠哪得清如许

“桥梁大多用砖和毛石建成,也有一些木桥。所有的桥离水面都保持有一定的高度,使船能在桥下面畅通无阻。桥上汉白玉栏板上刻有精致的浮雕。在所有的桥梁中,你找不出重复的构造和造型。这些桥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笔直地连接两岸,相反,在一座近200英尺长的桥上,你不可能找到30英尺长的直线,而都是曲线或折线的造型。不少桥上还建有小休息亭,有的在桥中央,有的在桥两端。这种桥上一般有4到8根柱子把亭子直起来,为的是桥上构成一个观景点,使人便于在桥上观赏周围的景色。它们的造型极美,与我们在欧洲见到的所有的桥都不一样。”——王致诚《传教士书信集》

因为气候和历史关系,中国华北缺水少雨,满清贵族又兴自关外,但难以捉摸的是,几乎所有的清代皇帝都眷念中国南方的山水。康熙帝和乾隆帝更是数下江南,在政务之外感触南方的烟水迷离。

正是在这一种情结下,他们将皇家的御花园建设成人造的“水景园”。盛时的圆明三园,它的大部分造景是聚水而生、因水成趣。形成了众多的水态,彼此之间又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了整个园林的脉络和纽带。圆明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水源主要来自于万泉河水系和玉泉山水系,但在雍正二年(1724年)扩建时,以上两处水量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只好从黑龙潭边小清河引来温泉、阳台山、凤凰岭一带的泉水和山水,从“紫碧山房”入水口处入水,保证圆明园北部“鱼跃鸢飞”、“北远山村”一带江南水乡风景区及西洋楼景区用水。

水引入园中后,如何规划和给排也费尽心机。总的来看,水源从圆明园南方的“藻园”进入,因西高东低的地势,水自然流遍圆明园大部分园林水面。一部分则供应圆明园宫墙的“护墙河”;另一部分,北流至“月地云居”南面,分出一支流入“万方安和”湖面,形成后湖景区。

为了水景之间实现游览的便利,同时也形成视觉上点缀联系,曲流溪涧之外,桥梁也成为圆明园的一大特色。圆明园极盛时,用于连接各处景观和景观内的各式桥梁就有100余座。单是桥的结构、形式也是极尽巧思,从结构上看,有石桥、木桥、砖桥之分;从形式上看,有平桥、拱桥、曲桥、十字桥以及单孔、三孔、九孔桥之别。同时,建桥、改桥和与水相关的其他营造项目,是一个持续的工程,只要圆明园尚在建设之中,它们的修建就不曾停止。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为例,单是这年12月,圆明园各处添改石桥、泊岸、暗沟工程,就花费五万九千多两白银,可以想见圆明园“因水而生”的耗费。

继续北流的水注入“安佑宫”附近的河湖。因从藻园至安佑宫地形南高北低,到了“濂溪乐处”和“柳浪闻莺”一带,形成圆明园的又一湖景。随着地形变为西北高而东南低,水泊溪涧愈加纷呈,最后再汇归于“福海”。等圆明园整体格局奠定后,水域总面积超过2100亩,等于一个颐和园。

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除了刻意模仿江南水乡的网络格局,明明是湖而被命名为“海”,它也表现了中国古代皇帝的一种理想和意志。

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仙”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以辽阔开朗取胜。水面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是现在北海面积的两倍。

福海水面浩瀚开阔,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环列周围的十个不同形式的洲岛,将漫长的岸线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个段落,临近水面的开阔地段布列不同的风景点。

如四十景之一的“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建筑立意取材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雍正帝命工匠按照传说在福海中央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又在岛上建造了一处烟波浩淼中的休闲别墅。在这里可隔湖眺望如画的沿岸景色,当福海西部水域每年端阳节举办龙舟竞渡时,皇太后及后妃内眷例在蓬岛瑶台观赏。

其他如“九州清晏”、“平湖秋色”功能也类似,他们与福海隔而不断,若即若离。河道环流于海的外围,时宽时窄、有开有合,通过十个水口沟通福海水面。大小水面互相依托,相映成趣,丰富了单一的水景。也象征着百川归海,体现了四方归顺的寓意。

斗艳之林木——浓妆淡抹总相宜

“河岸上草木繁茂,四季均有鲜花盛开,就像大自然亲手播下了花种。除去河湖之外,还有甬路和林荫小径,铺有鹅卵石的甬路把各处连在一起,弯曲自然的林荫小径,时而紧贴河岸,时而又离开岸边而伸向远方。”——王致诚《传教士书信集》

圆明三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顶峰,也是世界园林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时欧洲的有关文献,即赋予圆明园以“万园之园”的盛名。

圆明园是花园,少不了花草林木。我们在强调它“园”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它“林”的特色,也就是说,圆明园在成为建筑之园、艺术之园、珍宝之园以前,它首先是一座花草林木之园,而当时的建园人为此也是费尽苦心。

“镂月开云”是圆明园知名的四十景观之一,原称“牡丹台”,属圆明园最早的建筑群之一。它重修于乾隆九年(1744年),宫殿以楠木作柱子,楠木保持了原本的纹路和色泽,别有一番清雅的滋味;殿顶用两色琉璃瓦砌成图案,日光照耀下焕苦金碧,园林与皇家建筑的契合使之气势十分宏伟。这里种植牡丹数百本,花盛时争奇斗艳,煞是好看。

在封建时代,牡丹盛放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雍正咏之曰:“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室斜。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裳锦作霞。”当时康熙皇帝住的畅春园,“园中无处无花,触目皆是”,尤以玉兰、芍药和葡萄为盛。而圆明园的牡丹则别具特色。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年的康雍乾祖孙三代在牡丹台会聚一堂共赏牡丹,传为佳话,本刊后文将有详叙。

若说“镂月开云”的牡丹象征着皇家的雍容华贵,那么“曲院风荷”的荷花则代表了盛世之下几代清朝皇帝的文化品位和雅人气息。“曲院风荷”之名采自西湖十景的同名景观,每至夏末秋初,荷花片片,九孔长桥横卧其中,宛若一道彩虹,是当年观荷避暑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中国,荷花有着丰富的含义。荷花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征,它和佛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莲花座”往往和菩萨一同出现。圆明园因水而活,水上荷花成为了圆明园的夏季之魂。乾隆二十年7月,颁旨在圆明园“清净地”、“安澜园”栽种藕秧5525斤,说明盛时圆明园植荷、赏荷之地不限于“曲院风荷”一处。这番胜景也在现代被复现,自1993年开办“圆明园荷花节”以来,它至今仍是北京盛夏观景的极好去处。

圆明园中其他不少景观也以某一种类的植物而闻名。如“武林春色”的桃树,“杏花春馆”的文杏,“映水兰香”的幽兰,“鸿慈永祜”的松柏,“天然图画”的竹林等⋯⋯四时不败的繁花,配合着蓊郁树木、潺潺流水、岸芷汀兰、鸟语禽声,是怎样一番宛若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可惜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的那把大火,这些花草林木跟随着帝国的盛世一同走向了灭亡。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