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玉石消费难以融入国际市场 中西文化差异是主因

2010/10/6 20:32:00  来自:转载  评论: 暂无

 追本溯源 文化差异是主因

“我以前回国探亲时也购买过玉石饰品给澳大利亚的朋友,当时认为周围的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那么玉石很有中国文化的韵味,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可是带过去后,得到的仅是礼貌性的‘谢谢’,并没有预期的那种喜悦,直到前两年奥运会的金镶玉金牌问世,以及我购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玉石之路》的碟片放给他们看,他们才对玉石有了兴趣,问了我很多关于玉石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侨居澳大利亚的王女士曾给记者讲过这样的事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玉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中,玉石高贵而有气节,其古朴、内敛的品质也是中国人追求的品格。但这种文化并不被西方人所接受。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显然更喜欢钻石、黄金、宝石那样闪亮度更高的物品。而被国人追捧的玉石本身却是黯淡无光,唯有握在手中,用肌肤才能感受到它的温润。

做玉石生意的刘先生对此作了自己的分析:如果用东西方喜好物品的差异来描述做人的品性,那么玉石就好像是中国人,内敛、含蓄;而黄金、钻石等则代表了西方人的张扬、外向。这个分析,也得到了新疆和田玉行业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认可。

除了这种对玉石文化的认同不一致外,东西方之间对珠宝玉石的加工文化或者说审美观显然也不一致。

有位朋友对玉石小有研究,而她在挑选玉石时对雕工颇为在意,她认为玉饰的价格是“质地+雕工”的价值体现,这也是被国内的玉石消费者所认可的。走进任何一家玉器店,无论是店主推荐还是消费者挑选,都会对雕工进行一些探讨。

而对西方人来说,雕刻显然不是他们购买珠宝的首选,因为他们更喜欢镶嵌型的珠宝,这也是翡翠类饰品能够在欧美珠宝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此外,东西方传统的动物图腾文化也不一致。我们日常所见的玉饰造型以玉镯、观音、玉佛,以及一些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如貔貅、蝙蝠等有吉祥寓意的造型为主,而西方人则对鹰、狮、虎等造型更易产生认同感。不得不说,文化差异成为玉石消费打开世界市场的一个主要障碍。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