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地子”
鉴赏翡翠玉质的好坏,包含三个重要元素——地、种、水。“地”亦称地子、底子或地张,矿物学界将其称为质地。有专家明确提出:翡翠除去绿色以外其他部分的总体情况——透明度、细润程度、光泽度、洁净程度、坚硬度、完整度,以及与绿色之间的协调程度的综合表现,统称翡翠的质地。
显然,翡翠地子的质地是由其结构的精细程度、水头以及杂质与绺裂多少而决定的。地子是决定翡翠优劣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挑选与鉴别翡翠的第一个直观感觉。
形容翡翠地子的名称多达数十种,也比较混乱,但大致意思都能理解。地子,在港台地区称为“种”,例如玻璃地也称玻璃种、冰地也称冰种等。这种“地”和“种”的称谓混淆,大家都是可以理解接受的。例如玻璃地、蛋清地、清水地、冰地、紫水地、灰水地、无青地、香灰地、藕粉地、湖绿地、油青地、青花地、浑水地、白花地、白砂地、细白地、灰砂地、瓷地、干白地、石灰地、糙白地、狗屎地以及皮包水等。
常见的如玻璃地翡翠,其结构细腻,水头足,绿色均匀,呈半透明状态,如玻璃一般。而蛋清地则地子颜色偏白,犹如蛋清一般,水头足,呈半透明,又称为糯化地。清水地指地子无色或颜色均匀,水头充足,犹如冰般晶莹,故又称“冰地”。依次有油青地、藕粉地、干地、瓷地、狗屎地等,它们的水头和净度也越来越次。
翡翠地子的好坏顺序如下所列:
玻璃地:明亮、清澈,近似玻璃。
蛋清地:透明、质地细润,近似鸡蛋清。
清水地:透明、清亮,如清水一样。
浑水地:透明或半透明,如浑水一样。
藕粉地:透明或半透明,微带粉色或紫色,像熟藕粉样。
豆地:半透明,质地细润,微带绿色。
细白地:半透明,白色,质地细润。
白砂地:半透明,白色,具有砂性。
干白地:不透明,水分差、白色,显得发干。
香灰地:不透明,质地较粗,色如香灰。
以上这些种类的质地是比较常见的,另外还有许多,因地区的差别,而其称呼不尽相同,如白花地、瓷地、虾肉地、白豆地等。
现代,人们对翡翠的鉴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翡翠色泽的追求已不是唯一的指标了。现在翡翠市场流行着一种“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说法。“种”就是翡翠质地好坏的表征,这里的“种”就是“地”。在当下的翡翠市场中,确实是翡翠“种”比“色”更有价值,也就是种好的翡翠,哪怕没色,比色好而种差的翡翠价值也高很多。
鉴赏翡翠,主要从玉质、色彩、工艺、造型、纹饰及俏色等六个方面来进行,这是对翡翠雕件全面的鉴赏。
其实,某些翡翠饰品仅有二三方面鉴赏就涵盖了,例如翡翠手镯、翡翠戒面、翡翠珠子等等,往往鉴赏的是翡翠的质地、色彩或形状。而一些翡翠雕件,除去鉴赏质地、色泽外,还需要鉴赏工艺、造型和俏色等因素。显然,翡翠鉴赏最重要的主要是质地和色彩。
翡翠的透明度
在珠宝业,翡翠的透明度俗称“水头”或“水”。透明度高者,常说成水头足,水头好,水头长。翡翠的“水”与评价和田玉“温润”的意思相近。
人们以光线能穿越3毫米厚度的翡翠称为一分水,达到二分水已经是非常好的翡翠了。显然翡翠透明度越高质量越好。
根据水头的差异,将那些水头足,透明或半透明的翡翠,称为“老种”。而那些不透明,发干、发瓷、水头少、光泽不亮,质量较差的,则称为“新种”。
透明度好的翡翠常具糜棱一超糜棱结构,这是在应力作用下,矿物颗粒动态重结晶的结果。在应力作用下,矿物颗粒一方面糜棱岩化,变得细小均一,并沿C轴方向排列生长,使得结构均一,岩石光学性质趋于准单晶体。另一方面在重结晶过程中,矿物晶体界面之间形成一非晶质层,减少了矿物颗粒之间的折射和漫反射,增强了透光效应,形成了良好的透明度。按透明程度翡翠的水头分为透明、半透明、亚透明、半亚透明和不透明五种。
翡翠的“瑕疵”
影响到翡翠玉质的还有“绺”。绺,就是翡翠上各种裂纹,有大有小,有细有粗,大的绺裂有恶绺、大绺、通天绺等;小的绺裂有小碎绺、层绺、立绺等;特殊的绺裂有随绿绺等。翡翠绺裂是极大的瑕疵,戒面、手镯、挂牌都不能有绺裂方面的硬伤,否则价值大打折扣。
还有各种杂质,如角闪石、长石等矿物混在翡翠中产生黑、白点或黑、白斑,也将极大影响翡翠的质量,雕琢时应摒弃或巧雕。
总之,翡翠玉质美必须是地子细腻、种老水长、无绺裂和杂质的,例如玻璃种的翡翠无论有无颜色都称得上属玉质美的翡翠,属高档翡翠范畴。
翡翠的“照映”
在翡翠的地子与翠色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外观效果,人们称为“照映”。 “照映”非常重要,人们将它比喻为翡翠的“灵气”,对翡翠的色泽起着很大的关连作用。
好的照映,就会将翠色衬托得晶莹柔和,地子也会被映得润滑融和。翠色与地子搭配不好就显的生硬、呆板,有种截然隔离的感觉。
例如,同样正绿的翠色,但地子是玻璃地或是浑水地,其色泽反映出来的美感是不一样的。玻璃地翡翠表面仅有一丝绿也会将整块翡翠衬托的泛绿而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