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行业新闻 > 正文

紫砂陶艺大师鲍志强

2010/11/1 14:53:00  来自:转载自北京商报  评论: 暂无

有人曾用“功夫在壶外”来评价鲍志强的作品,而他自己本身也更注重书画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提升。

鲍志强善于设计制陶,尤擅长陶刻装饰,在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独树一帜。

鲍志强,字乐人,194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是土生土长的蜀山本地人。因为家就在紫砂工厂的旁边,并且周围住着的都是一些做陶刻的老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陶艺的熏陶,对陶刻十分偏爱。

1959年,13岁的鲍志强进入了紫砂厂,先后跟随谈尧坤、范泽林、诸葛勋学习陶刻。1962年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教泽,从事陶刻创作。

1975年,鲍志强作为厂里的尖子被送到了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这段时间鲍志强开拓了思维方法和艺术视野,也从此开始在紫砂方面考虑全方位的总体设计和制作,把自己的设计、制作、诗文和设计理念结合了起来。

鲍志强的师傅可以说是各有各的艺术风格,在跟随师傅学艺的几年里,鲍志强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并在之后的不断努力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讲究构图和章法,并能结合“器”来创作。

经过多年的设计,鲍志强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设计首先要有自己的理念。传统的东西能够显示一个艺人的实力,可以适当地效仿一点。但这个“仿”决不能是简单抄袭,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东西。鲍志强自己比较喜欢有文化特点的东西,他认为作品上面的内容不在乎多与少,而是要讲究构图的穿插,也要注意图画的内容。

作为一名成功的陶刻家,鲍志强的雕刻技法也丰富多样,不仅使用正刀法、侧刀法,还自创了“乱刀刻”。所谓“乱刀刻”就是随刀而刻、乱中有序,把握整体,不拘泥于细部。这种刀法比较容易表现山水花卉、写意画面,可以较为传神地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效果。

在鲍志强成为陶艺大师的道路上,他一边是书画,一边是刀刻,做到了书画刀刻两相宜的境界。对紫砂陶刻技艺的精研,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独特领悟,使得鲍志强的作品大气端庄,尽得造物之妙,又师造化之心。“天趣壶”把与嘴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一种直率与纯真。一种童年的天真,个性的率真,艺术的求真跃然眼前。“五代诗韵留香壶”体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意,集陶瓷造型美、紫砂材质美、中华茶韵美、古典诗词美与书法陶刻美于一体,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茶香、翰墨香……“松竹梅画筒”融合紫砂与书画两种艺术。书画的文雅之气,一涤紫砂泥气,松、竹、梅所蕴涵的高尚品格提升了整件作品的文化品位。“峰涌莲花图”大方优雅,瓶身以黄山莲花峰入画,叠翠峰岭,大气之中又见秀丽。有人说,紫砂是古典;也有人说紫砂是时尚。鲍志强的“古风壶”却将古典与时尚完美地熔铸在一起。鲍志强的作品曾获各类国家级艺术评比奖项数十个,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等收藏。

有人曾用“功夫在壶外”来评价鲍志强的作品,而他自己本身也更注重书画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提升。他说:“无论是什么作品,都要注重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相结合。一个好的陶艺大师是应该反映他所处时代的风格。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要体现‘现代化’。但是这个‘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而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如果要在紫砂陶刻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就,书画等艺术水平的提高比单纯的雕刻技术的提高更重要。”

鲍志强对于当下紫砂陶刻技艺的传承常存忧患意识。“在宜兴,做壶的人有两万左右,而做陶刻的只有六七百人。总体来说,陶刻技艺的发展跟不上制壶技艺的发展。”鲍志强说,“我们也希望陶刻技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搞工艺美术必须下千日之功,想走捷径是行不通的,所以传承人的问题要花大力气解决”。

鲍志强现在正在悉心教授门下弟子,用他的眼光和视角培养出了一批紫砂精英。在紫砂陶刻中做出了相当成就的他,正如其字“乐人”,以陶为乐,做陶乐人;也在以陶的心怀,在紫砂乐土上真诚地传承着……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