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学术研讨会侧记
2010/11/1 13:42:00 来自:转载自邯郸日报 评论: 暂无
“万年窑火相传,百代历久弥新”。10月20日至24日,中国古陶瓷学会2010年会暨磁州窑学术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多年来有关磁州窑的高规格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张永珍女士、会长耿宝昌、常务副会长王莉英以及国内外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峰峰矿区的富田窑址、盐店窑址和磁县观台窑遗址,参观了磁州窑历史博物馆、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和邯郸市博物馆,围绕磁州窑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磁州窑的学术研究。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我国古代民间瓷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形成质朴、豪放、洒脱、明快的艺术风格,对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磁州窑的故乡———我市峰峰矿区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高档出口瓷生产基地和全国八大瓷区之一。经过五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就磁州窑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风格、深远影响等诸多方面达成共识。
彭城窑区的始烧年代
新的考古资料的介绍和发表,明确了彭城窑区的始烧年代,并为元代沉船器物找到了产地。
这次学术研讨会上,当地文物部门整理和发表了峰峰矿区临水三工区、彭城半壁街、彭城瑞兴花园和临漳曹村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峰峰矿区的磁州窑历史博物馆,陈列了当地调查和出土的磁州窑实物标本,展现了从磁山文化陶器、汉代釉陶、北朝青瓷、唐代白瓷、金元明清至今白地黑花瓷,长达近万年的陶瓷文化发展史。据了解,过去由于考古资料的缺失,学者研究磁州窑主要依据磁县观台窑考古报告,而对于磁州窑两大窑区的另一窑区——彭城窑则知之不多。此次在临水三工区发现的北朝青瓷、唐代窑炉和白瓷,使学者对彭城窑区的始烧年代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彭城盐店出土的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和鱼藻纹盆标本,为北京元大都和辽宁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的同类器物找到了产地。
明清时期,磁州窑也是官用产品基地之一
对磁州窑相关问题的探讨,深化了人们对磁州窑文化的认识。
与会专家秦大树先生通过对磁县观台窑3号窑炉的复原、釉灰窑炉和制碱作坊的规模,测算出一个窑场的内部分工、配套组合和月产量,以实际事例探讨了磁州窑的生产模式和民窑特征,描绘了一幅金元时期制瓷手工业者生产与生活的真实画卷。关于磁州窑的性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十分纯粹的民用烧造窑场,其产品有着百姓喜闻乐见的风格和浓厚的民间色彩。与会专家依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瓷器实物,认为明清时期磁州窑也是官用产品基地之一;磁州窑开创的彩绘瓷装饰,对在此之后的景德镇制瓷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应该重新予以审视。通过对彭城窑的创烧年代进行探讨,认为彭城窑最迟兴起于北宋后期,并且经历了元代的繁荣发展时期,明代成为延续磁州窑烧造“香火”的惟一烧造中心。专家赵学峰先生论述了女真文化对磁州窑的冲击和影响,认为金代之所以能成为磁州窑的创新期和鼎盛期,展现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生活内容,形成独特的装饰个性,女真文化功不可没。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磁州窑陶瓷产品种类繁多,装饰技法丰富,乡土气息浓郁,艺术特点鲜明,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磁州窑类型瓷器的影响
磁州窑类型瓷器分布广泛,其影响曾波及邻近国家。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曾被《中国陶瓷史》列为宋元六大瓷系之一。它的分布相当广泛,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中心,辐射我国山东、内蒙、江西、宁夏、四川和广东等地区。山西介休窑也在宋金时期生产磁州窑风格装饰瓷器,而且产品质量颇高;甘肃灵武瓷窑堡窑和武威塔儿湾窑生产的西夏瓷器,在制作工艺、烧造品种和器物装饰上既与磁州窑类型瓷器相似,又具有自身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重庆和四川也有多处模仿磁州窑风格的窑场,采用白地绘黑花和褐花、绿地绘黑龙、褐地绘黄花等手法装饰瓷器;位于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窑,从唐至清代一直未间断生产,在宋元时期生产的青釉彩绘瓷器,其纹饰和装饰风格也与磁州窑接近。
磁州窑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还广泛向海外输出,刺激周边亚洲国家的瓷业生产,其白地剔花技术,在朝鲜、日本、越南和泰国等地都有运用,他们也生产有类似装饰风格的瓷器。在大会发言中,来自英国的霍杰淑女士介绍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磁州窑风格瓷器,来自中国台北的舒佩琦女士介绍了鸿禧美术馆收藏的磁州窑瓷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勇先生介绍了广东南澳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为磁州窑的广泛影响提供了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