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展会报道 > 正文

2010年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2010/10/25 14:00:00  来自:转载自开封日报  评论: 暂无

【编者按】10 月23 日,2010 年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单位邀请的又一行鉴宝专家来到我市,开始了为期一天的鉴宝活动。趁着他们鉴宝的间隙,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他们对收藏文化的真知灼见让人茅塞顿开。

搞收藏首先得有点知识储备—— 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蒋文光

记者田宏杰

有了“钱”,有了“闲”,就能玩收藏了吗?“玩收藏,往往是费了时间、费了精力、费了金钱,就是玩不出什么名堂,到头来收了一屋子的垃圾。”对于记者提到的问题,谈到目前兴起的民间收藏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蒋文光先生直言不讳地回答。他的忠告是:搞收藏首先得有点知识储备。

对书画、碑帖、杂项深有研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多年的蒋文光先生说,以书画收藏为例,一个收藏者首先要对纸张和墨的历史有所了解,对历朝历代主要书画家的字和号、所生活的年代、其早中晚期作品的艺术风格、钤印特点有所了解,最好能够先熟记在心,然后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当然也可以边记边实践。不懂这些,在书画收藏方面就很难有长进。
 

任何一位收藏者都是可爱的—— 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刘东瑞

记者田宏杰

谈到近几年逐年升温的民间收藏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研究员刘东瑞先生认为,这是国家蒸蒸日上、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对于有人认为眼下的收藏者多是在“ 跟风”和唯利是图的说法,刘东瑞表示反对。

刘东瑞说,无论是民间还是国家收藏,它都是一种公益事业。尤其是民间收藏,虽然表面上是个人行为,但客观上收藏者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收藏的。因为,如果把收藏活动放到历史长河中去看,一个人收藏的东西,属于收藏者所有的年限不过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收藏者会对藏品精心呵护、珍爱有加,收藏者无形中是在保存文化标本,是在传承文化,因此,这样的公益事业值得鼓励、提倡。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位收藏者都是可爱的,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看赝品不养眼但也不“毁眼”—— 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古陶瓷鉴定专家闪淑华

记者田宏杰

作为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近几年又在《收藏家》杂志担任编务工作的古陶瓷鉴定专家,闪淑华对收藏的话题特别关注。她认为,当前,在所有收藏者中,专业收藏家所占的比例小,90%以上的收藏活动属于大众收藏,大众收藏需要学会在“炼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闪淑华说,从事收藏,首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能企求通过收藏一夜暴富,而应该靠自身素质来创造财富。有些人收藏一辈子都没有跳出收藏赝品的圈子,主要是因为没有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说,要走出收藏误区,就要学会边读书边实践。对于到“鬼市”地摊看赝品多了会“毁眼”一说,闪淑华认为,那些赝品不怎么养眼,但也不会“毁眼”,看得多了,加上知识的积累,自己的鉴别和收藏水平就能够提高。

买藏品要学会请人“长眼”——访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赵新来

记者田宏杰

在当前的民间收藏活动中,收藏瓷器的收藏者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就其藏品而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赝品多、真品少。那么,瓷器收藏应该注意些什么?具有多年文物鉴定经验的专家、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赵新来先生认为:古瓷器存世量有限,而市场上赝品太多,买藏品要学会多请人“长眼”。

赵新来说,河南钧瓷产于宋代的存世量极少,元代产量大,生产多,但到了明清已经停止生产了;宋代汝瓷存世量更少,如今全世界也不会多于100 件。直到上世纪50 年代,我省的这些钧窑、汝窑才恢复生产,如今又出现了大量烧制的高峰。了解到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避免盲目收藏瓷器赝品。赵新来建议,买古瓷器时,多请人“长长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