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出自昆仑雕琢却在江南
2010/9/7 14:15:00 来自:西海都市报 评论: 暂无
青海新闻网讯 “您买昆仑玉吗?我们这里都是扬州的雕工。”记者近日走访了西宁市和德令哈市七八家经营昆仑玉的店铺,几乎每家的售货员都会这样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青海的昆仑玉,却是扬州的雕工?
奥运过后家喻户晓 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青海矿产资源丰富,宝玉石矿藏储量居全国之首,国内玉器市场上有65%以上玉器取材于青海昆仑玉。昆仑玉在奥运会亮相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以前,很多人来青海只买虫草,现在昆仑玉成了新宠。记者走访玉器店时,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对昆仑玉情有独钟。“你看看这玉色泽透亮、雕工精细!”顾客们在感慨昆仑美玉优良质地的同时,也对雕刻工艺赞不绝口。“这都是扬州师傅的手艺。”玉器店老板则会这样给顾客介绍。
西宁市长江路的“白玉堂”玉器店经理王海良说:“做工细致的玉件一直很受欢迎。好料我们会送到外地去雕,因为外地师傅的雕工细致,样式新颖。我们的玉料加工地主要是扬州、苏州、上海,这几个地方的雕刻水平一直都是最好的。一块好料加上好的雕工,肯定能卖上好价钱。”
不过,玉料送到外地加工也提高了玉器的成本。在德令哈一家名为“玉如意”的昆仑玉店,经理大倒苦水:“虽然省内有很多昆仑玉器店,可青海缺少玉石加工方面的人才。玉石在省外加工后重返青海市场,成本大大增加了,卖价也就高了。”
记者了解到,虽然青海在玉石资源方面有优势,可玉石加工技术落后是劣势,青海开采出的玉石籽料,大都运往江南地区加工,雕好后再运回青海销售。这样,不仅加大了成本,也影响了青海玉石产业的发展。
为何千里迢迢送玉下江南
玉器是“三分料,七分工”,对王海良和其他经营玉器的商人来说,送玉下江南实属无奈之举。“玉料本身如果含有其他颜色,扬州、苏州的师傅就能利用玉中的颜色雕刻出不同形态的物品,他们的创意都很绝妙。而青海的玉石加工者做出的样式比较呆板,雕工也相对较差。把好的玉料送到外地加工虽然成本高,但还是划算,差一点的玉料一般会留在本地加工。”“你看,这块玉石就是在本地加工的,虽然料很好,可做工不精细,至今还没有卖出去。”说着王海良拿出一块玉给记者看。在王海良的指点下,记者发现,本地雕件与外地雕件相比,表面不平滑,棱角多,细节少,只是勾勒出了大概的样子,摸上去边角比较粗糙;而外地师傅雕刻的玉件表面光滑,雕工精细,花纹生动,摸起来光滑、圆润。“青海本地师傅大多做手镯,因为手镯做工较简单。”王海良说。
德令哈的一个玉器店老板也说,因为缺少雕刻师,省内昆仑玉石开发商很多都只局限于经营玉石原料。雕玉这个活,没多少年功底是做不好的。本地师傅雕刻的玉器大多线条不顺,看起来生硬。那为何不把外地师傅请到青海来呢?这位老板说,一方面,外地师傅活已经很多了,忙不过来,另一方面,青海海拔太高,他们不适应,所以请不过来。
培养宝玉石加工设计人才刻不容缓
针对“资源多、人才少”这种情况,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设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据专业负责人雷培宁介绍,由于青海省玉器加工业严重滞后,宝玉石鉴定、贸易、设计及加工人才奇缺,制约了青海省宝玉石深加工和鉴定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昆仑玉成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后,这个矛盾更为突出。为青海宝玉石市场提供鉴定、贸易、设计及加工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开发青海昆仑玉的关键。
雷培宁还说:“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第一批的学生明年毕业,虽然他们还在实习期,但已经被很多企业抢着聘用了。我们组织学生多上手、多实践,实现零距离上岗,可是在玉石行业,他们还面临着一个结构性矛盾,那就是虽然青海玉石行业急需宝石业人才,可学生刚走出校门,不可能马上成为行业的精英,弥补青海玉石业发展的缺陷,他们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青海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青海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张祥平说:“昆仑玉是青海的一张名片,扬州有扬州工艺,新疆有和田工艺,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青海工艺。本省工匠只掌握硬玉的加工技术,昆仑玉属软玉,我省工匠没有掌握软玉的加工技法。玉雕人才的培养是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要改变人才缺少的现状,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自己学’。首先就是想方设法把大师请来,来教我们,帮助我们;其次,我们要把人才送出去学习,学习别人优秀的技术;第三,我们得到政府的支持,我省现在已经开办了相关专业。我们还要有本地的雕玉人才,青海玉雕要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虽然扬州工艺好,但我们青海的牦牛、三江源、藏羚羊他们都没有见过,所以雕出来的东西缺少灵性,缺少感情。青海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本地的人才只要掌握了技法,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者:李艳芳 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