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圆明园应成为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2010/10/10 20:56:00  来自:转载自新浪网  评论: 暂无

10年前的《规划》难执行

圆明园应成为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文|纪彭

进入新世纪,圆明园周边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西有世界遗产颐和园,东有清华大学,南面是北京大学,北面是中关村科技园,只有2000年规划确定的圆明园遗址及周边还是乱糟糟。

这些年对于圆明园遗址的修缮,社会上还有一些误解。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已基本完成,现在无事可做了,更有人误认为西洋楼就是圆明园遗址全部。“复建”和“保留废墟”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过。

最根本的还是政府决策者的频繁变更、新旧体制间的衔接缺陷,造成政绩观和不作为,规划落实也就成了“无主管”的法规。各个部门间相互推诿,谁在位谁说了算,个人意志、经济利益、甚至蛮干和胡干,致使圆明园遗址保护在进入第三个十年后,不仅规划不落实,还再次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尤其让人痛心的是至今人们还在错误的道路上错上加错。

林林总总的争议

圆明园,曾经的皇家园林,曾经的一片废墟,曾经的遗址公园,就矗立在那里。今后要往何处去?很多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商界人士,还有热心群众,经常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关心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和整修,但是对她的历史和现状不甚了解。每一次争论看似轩然大波、看似反响热烈,但事实上由于外界人士身处边缘,很难了解真实情况。一些专家学者,也与圆明园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这些年一些专家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看法、新方案。一部分专家从文物的角度出发,提出唯文物观点,把圆明园当成一个“出土的陶器”。比如,文物局在修复含经堂工程的时候,虽然是在原址上按照原形制修建,但是使用的却是新材料和新工艺,把少数出土的百多年前建筑材料与新材料混用,使新建筑如同一个被修复的陶器。

有的古建筑专家强调圆明园的建筑,提出恢复圆明园的建筑。圆明园作为一个完整的皇家园林遗址,是由建筑、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四部分构成的,可以说,整个5200亩都没有艺术“虚笔”,是一个完整的“平面雕塑品”。现建筑部分基本不存在了,但山形水系和园林格局的脉络依然看得出来,少数模糊处稍加梳理即可。如果适当恢复一些功能性的建筑点缀其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完全没有为建筑而建筑的必要。

一些环保人士提出了“唯生态论”, 有人竟然提出把圆明园变成一个森林公园,这完全背离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环境保护固然重要,但是在圆明园遗址这片土地上,环境保护也是要围绕圆明园展开,而不能孤立存在。

同时,对于圆明园的建设工作还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例如,单纯遗址观点,误认为遗址现状是帝国主义的罪证,应该完全保持现状,实际上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历经100余年的多次破坏,早已不是“火烧圆明园”时候的样子了。

目前还有一些人,包括政府在内,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正在把圆明园遗址当作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希望游客收入和人数赶超长城、故宫、颐和园。

诚如当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所说:“不能把圆明园搞成大栅栏。”然而,白介夫竟一语成谶。

如何保护整修与利用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个共识没能为全社会所了解。1997年,由清华大学郭黛姮主持的珠海圆明新园,似乎给人们期待。然而,开园后人们发现是一个借圆明园名义修的游乐园,在一片失望和谴责声中,支持复建的人们开始重新对“复建”反思。

2006年9月,浙江横店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将筹资200亿元人民币,在浙江省中部的横店镇重建一座圆明园,地址选择在横店镇西面的一片荒山荒坡上,计划根据圆明园旧址将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尽最大可能按照1:1实景重建,恢复被英法联军烧毁前的圆明园。一时间,“横店重建圆明园”成为全国的热点,其热度远远超过对圆明园遗址的关注。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认为:“圆明园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历史象征意义,因此不可以随便篡改和颠覆。”壮美恢弘的圆明园已在大火和抢劫中死亡,如今的断壁残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

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在横店重修圆明园”;“整修派”代表、中国圆明园学会原副会长汪之力和“废墟派”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以及很多专家学者强烈反对向社会集资修建圆明园。

这些年对于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与利用的争论此起彼伏。如:大批专家对北京市王世仁主持修复的九州景区提出众多争议;101中学占用遗址不但没有迁出,反而利用奥运会扩建校园造成遗址破坏;万春园别墅至今被租用;达园宾馆由于利用率不足已经对外开放。

我们其实有一部“宪法”

1999年,汪之力与北京市新任市长贾庆林、副市长汪光焘见面,提出由政府制定圆明园总体规划的建议。1999年8月25日,汪光焘副市长在圆明园内主持召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论证会,决定由市规划院参考圆明园学会曾经制订的方案,重新制订“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成一座完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为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草案),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3月9日,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这一方案。2000年8月,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了这个规划,国家文物局也回函同意。

这个规划重申了过去的原则,批判商业游乐化倾向,决定恢复全园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遗址被毁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复限定在1/10以内。市政府为了实施这个规划,决定拨款2到3亿元,于2000年内将园内居民一律迁出,房屋拆毁。计划在2001年,将101中学以外的驻园单位全部迁出。

这一规划方案,坚持“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明确保护遗址是整修、利用的前提和核心。圆明三园(圆明、长春、万春)内的山形水系和建筑遗址必须完整科学的保护,并进行必要的恢复和整修。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体现历史真实性。

同时方案还明确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规划范围,规划用地面积458.9公顷。规划中,遗址公园共划分6个功能区:遗址凭吊活动区、园史文物展览区、遗址游览区、休憩游乐区、综合服务区和公园管理区。遗址公园划分成6大景区,在三园之内有4个:长春园景区、万春园景区、福海景区和圆明园西部景区;三园之外建东北和西南两个景区。规划还对遗址公园的保护与整修、三园之外绿地的绿化都作了详尽规定。

奥运前本应完工,现状却是“烂尾工程”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出台后不久,北京市政府3.3亿文物抢险修缮工作将圆明园遗址保护列为重点项目,先后投入2000万元对圆明园大宫门以及九州清晏等40处景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截止到2003年,圆明园遗址剩余未修缮的围墙全部完工,使圆明园围墙基本围合,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条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来的图腾园、动物园、游乐场已于2007年初拆除,目前仅余码头2处。这些可喜的变化,说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定位已经更加清晰,作为一个遗址公园,圆明园不需要这些娱乐项目,游客来到圆明园主要是来感受皇家园林之美,凭吊历史古迹。

园区内的整修工作,经过八、九十年代的陆续整修,当前处于圆明园遗址与圆明园遗址公园并存的过渡阶段,大体状况是:圆明园40景,只初步整修了21景。40景以外,还有紫碧山房、三潭印月、同乐园等18处遗址未得到初步整修。

整修之后,长春园全部开放,但仍有转湘帆、宝相寺、法慧寺、大东门等景区尚未进行全面清整。万春园开放35.14%,还有61.74%的面积尚未初步整修,101中学等依然占据遗址。三园352.13公顷,开放约178.52公顷,为总面积的50.70%;尚有49.30%的面积未得到初步整修,依然处于半封闭状态。三园外规划线内108.50公顷的面积,依然是单位林立、住户连片、棚屋摊贩、环境杂乱。

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将于2008年奥运会前基本建成。由于没有一个有力的牵头机构,一些建设项目在审批上经常是“审而不批”,到今天为止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同时,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公园”和“遗址”相互关系认识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

圆明园遗址应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尽管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学术界现在仍然对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与利用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集大成者,园林是圆明园的第一属性。

在没有新的法规出台前,至少应当按照2000年确定的《规划》执行,“对圆明园遗址的山形水系进行全面恢复;对建筑作为园林的点缀,结合功能做10%的恢复;对植物配置进行全面恢复”。

《威尼斯宪章》第十二项指出:“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遗址允许必要的修缮加固,但应尽可能的少,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具有可识别性,而修复的效果应保证整体的协调性。

《佛罗伦萨宪章》第十五条强调:“在未经彻底研究,以确保此项工作能科学地实施,并对该园林以及类似园林进行相关的发掘和资料收集等所有一切事宜之前,不得对某一历史园林进行修复,特别是不得进行重建。”“把遗产全部的真实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

同时,必须深入研究,不能一时兴起就“大干快上”。杨振铎先生着急表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如果再不进行,圆明园就完了。”

现在,最要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工作中,没有一个牵头单位。这些年海淀区做了不少工作,但毕竟是行政区,圆明园遗址保护在众多繁琐的工作中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还是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推动各项工作。1986年,曾经成立由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负责,市文物、园林、规划、建委、海淀区、学会等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该委员会在1995年后陷入停滞。专家建议必须恢复建设委员会,再争取海淀区政府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支持,由海淀区政府提供财力支持,中国圆明园学会和公园管理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共同推动圆明园的建设工作步入正轨。

对于圆明园管理处自身问题,杨振铎认为,管理处的领导很不稳定,一般2-3年之后有一点政绩就调走,不利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有时候,一项工作刚刚走上正轨,就换了领导,而每一个领导的思路都有所不同,结果就是近些年的整修工作陷入停顿。

同时,中国圆明园学会要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有建设性的好建议。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对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已经达成了很多共识,大家都想把圆明园保护好。2000年的《规划》是整个整修工作的基础,是圆明园整修工作的“宪法”。时不我待,原本计划08年之前完成规划,现在已经遥遥无期,我们希望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加快落实,早日看到效果。

未来圆明园遗址,决不能是一般意义的游乐园、旅游景点和公园,它是严肃神圣的地方,是人们回顾历史,接受教育和熏陶,感受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场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场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保护人类文明和推动世界和谐的特殊纪念地。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历史的需要。正如有专家说,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就是爱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爱国主义更多的是强调共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过去,而是要中外正视历史,共同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为此,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中国圆明园学会等8家一级学术团体组成的筹委会提出了“将圆明园遗址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的倡议,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未来再次指明了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圆明园遗址公园能够成为人类共有的经典。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