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英法"忽略"圆明园罹劫纪念 对当年恶行轻描淡写

2010/10/10 18:40:00  来自:转载自人民网--《环球时报》  评论: 暂无

圆明园昨天在众多中国媒体注视下启动罹劫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然而在当年将这片皇家园林付之一炬的英法两国,提到“当年是英法毁了圆明园大部分的美”的主流媒体各只有一家。这与去年底西方媒体对圆明园向海外派出寻宝小组的热炒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强大了的中国会不会追讨流失的文物”甚至被认为点燃了西方的恐惧。“圆明园是中国人心中的伤口,但也正在变成英法心中的结。”一名中国学者说。在他看来,法国去年初拍卖圆明园兽首在中国民间激起的愤怒已让“圆明园”这个词在西方变得越来越敏感。9月初,一家法国媒体刊文纪念150年前带领英法联军击败清朝军队的法国将军,却将圆明园被毁归为“英国兵的恶行”。西方这种复杂的情绪让圆明园海外寻宝行动变得艰难。“但中国不会在这条路上停下来”,圆明园管理处一名负责人说。

圆明园昨天没被英法热议

“150年前,英法联军毁掉了圆明园大部分的美。”27日,英国《独立报》用这样的一句话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历史一笔带过。当日,圆明园正式启动了罹劫150周年系列活动,引起众多中国媒体关注,但英国主流媒体中只有《独立报》此文提到了圆明园,但文章并非为了报道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纪念,而是描述圆明园将修复文物搬到网上吸引更多游客。

100多年前,不满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法国作家雨果曾将英吉利和法兰西痛斥为两个闯进圆明园的强盗。但27日,法国媒体对圆明园纪念活动的关注也非常少。主流媒体中只有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当日做了报道,但文章强调的是这一纪念活动没有像此前预计的那样邀请英法政要。圆明园管理处一名负责人2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几天前,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曾走访圆明园,但在纪念活动启动当天,没有英法两国媒体记者到场。

然而27日的“低调”并不意味着法国媒体对圆明园熟视无睹。9月23日、24日,欧洲电视1台和法国电视5台分别在报道中简单提及了北京将举办圆明园被焚150周年纪念活动的消息,但它们播放的相关短片却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归咎于清政府在换约问题上不肯让步,对圆明园被焚,则只提到“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斗中被焚毁”。法国财经大报《回声报》24日则将北京纪念圆明园被焚150周年与去年在巴黎围绕两件圆明园铜兽首拍卖风波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皆来自“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在150年前那场劫难中,英法联军前线总指挥名叫孟斗班,如今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附近有一座小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图卢兹当地媒体9日说,当年正是孟斗班带领6000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击溃3万清军,打开了北京的东大门。而圆明园被焚是这场战役的直接后果。打了胜仗的孟斗班随后被法皇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此举被雨果批为“和焚毁圆明园不相上下的对中国的羞辱”。而文章强调,焚毁圆明园的恶行是英国兵干的,法军当了攻打北京的主力,却替英国人背了黑锅。

“英法两国从未就当年的恶行道歉,却至今还在相互推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宁说。

圆明园心结让西方小心翼翼

为什么英法媒体对圆明园纪念罹劫150周年报道如此低调?在中国专家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圆明园正在变成英法心中一个越扣越紧的心结。

在中国人心中,圆明园经历的苦难是整个民族心中的伤口,但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段历史在英法两国教科书中却鲜有提及,两国民众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都不多。法国地缘政治学专家皮埃尔·皮卡尔指出,“西方世界对历史的记忆也是经过选择的。19世纪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野蛮行径常常被抹杀,但去年初发生的一件事逼迫法国舆论重视这段历史,那就是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在中国民间引起极大愤怒。”

2009年2月那场拍卖在中法民间搅动的情绪对立让法国舆论开始担心一个强大了的中国会不会加快到海外追讨流失文物。几个月后,圆明园向海外派出寻宝小组让这种担忧演变为“西方文化机构对中国追讨文物的恐惧”(美国《纽约时报》语)。

这种恐惧一直延续至今。法国《十字架报》8月30日在报道法国国内举办的一个中国文物展时,回顾了从法国18世纪出现“中国热”到19世纪英国挑头发动鸦片战争的中法关系变迁,文章忧心忡忡地问道:“在纪念这段给中国近代史打上深深烙印的历史150周年之际,北京会不会再次要求归还属于它的文物?这将给西方各博物馆收藏的外国艺术品是否归还问题的论战带来一个真正的转折。”

英国利物浦大学欧洲历史文化学者克里斯·维托对《环球时报》说,“圆明园事件发展到今天最值得瞩目的是中国民间力量的崛起,更自信了的中国人已经让拍卖圆明园兽首的法国人收获了挫败感,而整个西方面临的难题是,中国人有可能将走出国门向他们发出挑战”。维托说,英国不太可能为焚毁圆明园向中国道歉,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往届政府早就这样做了,但英国显然也不希望圆明园成为中英之间的心结,因此愿意用合作展览和在英国更加妥善保护中国文物的方式宽慰中国人。

本月中旬,《泰晤士报》、《旗帜晚报》等英国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英国宝龙拍卖行将在今年11月拍卖清朝乾隆皇帝的白玉玺,但对于这枚玉玺的来历,报道中都简而又简,仅转述拍卖行的话说,是一位欧洲收藏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的,而对从中国掠夺来的这一事实只字未提。而在往常,英国媒体对于被发现的文物或是值得瞩目的被拍文物,总是连篇累牍地追溯渊源。

寻宝艰难,但中国不会停步

去年10月18日,一支由中国专家组成的寻宝团前往美国。按照计划,寻宝团还将前往欧洲和日本,收集整理圆明园丢失的100多万件文物的资料。但截至今日只有奔赴美国之旅成行。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27日对《环球时报》说,寻宝团没有继续走下去,是因为文物摸底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结果搜集到的信息很少。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但现实是,中国的海外寻宝之路至今走起来仍充满艰辛,“但中国不会在这条路上停步”,该负责人说。

据介绍,法中友好协会将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以1:1比例复制的雨果雕像,这被外界视为法国正视历史的行动。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志敏说,在中国民众的心中,当年的英法联军侵华是长久存在中国人记忆中的伤痛,这种国民认知影响着中国民间对英国,法国的整体看法和态度。

前巴黎七大副校长高德富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注意到这段历史,当然中国完全有权利提出文物归还问题,有必要回顾这段历史。法国人在这样的问题上还是是非清楚的。现在的问题是,文物归还问题可能涉及到国际法和各国民法等一系列问题,很难马上有结论。

27日,有中国媒体注意到,圆明园纪念罹劫15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包含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但展出的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是不同时期从北京地区回归到圆明园的,圆明园现有的文物没有一件是从海外回归的。

据中国专家介绍,虽然中国目前追索文物也算是“有法可依”,但单纯依靠国际公约追索文物有很大的困难,比如英美等国就没有签署1995年公约。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如此,对流失海外的文物,我们要永远保持追索的权利。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