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流落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2010/10/10 16:27:00  来自:转载自新浪网  评论: 暂无

被绑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

对于关心兽首拍卖事件的国人而言,恐怕有的人会感到 “落寞”。

纵观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拍卖的全程,不啻为极其成功的商业炒作,幕后操纵者巧妙运用晚清那一段人尽皆知的历史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媒体的浮躁,充分调动了改革开放后国人近乎偏执的爱国热情,从而完美地猎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很明显,从一场又一场的拍卖纠纷中获取最大利益者,当然非佳士得、苏富比这两家拍卖行莫属。这两家拍卖行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新鲜过人之处,无非是通过制造事端、引爆新闻点,然后挑动口水战、“金钱械斗”,进而坐享“渔翁之利”。将两家拍卖行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日本和中国进行的两次“战役”进行比照,也不难发现:他们在两个国家使用的手段几无二致,近乎整版复制,只不过在情绪挑逗的技巧上小有调整而已。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政治上声誉扫地,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一贯有着“小国大民”心态的日本人凭借坚忍的民族耐力,背负历史判决的重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经济腾飞。

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泡沫经济的出现,热钱泛滥,此时,佳士得和苏富比迅速抓住时机,在日本企业家的眼前上演一幕幕艺术品拍卖大戏,看得人眼花缭乱、趋之若鹜。

于是乎,投资艺术品很快就成为日本富豪的新选择。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形式,日本人屡屡挫败西方买家,有效地宣泄了“二战”以来被压抑的民族自尊心,花上几十亿日元从伦敦买回一张毕加索的画,竟然能使大和民族集体狂欢数日,而且,投资者经常会被当作“民族英雄”来崇拜。

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老百姓普遍受惠,一部分人迅速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形成了一个以江浙、广东、山西为中心的新富豪阶层。这一人群有着超乎知识精英们之上的个人自尊心,在投资问题上往往极易受到舆论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佳士得、苏富比很快便把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重点转向中国。他们一方面竖起几只天价文物标杆,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等,让中国富豪们迷醉于艺术品投资的非常暴利,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抛售西方列强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抢掠去的中国文物,利用其间的激情故事,激发中国富豪们的“爱国热情”,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富豪们的艺术品投资方向。圆明园兽首等中国流失文物,一时间成了拍卖行和投机商的提款机。

拍卖圆明园文物,本质是西方人的狂欢节!佳士得、苏富比成功地绑架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圈去了中国人的巨额血汗钱。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第一次悲剧出场,第二次往往闹剧登台。闹剧之所以一再上演,“后来治蜀”者不可不深思。

(参考资料:《谁在拍卖中国》,吴树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