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火爆古玉遇冷 收藏上等和田玉新玉踏实又省心
2010/10/6 20:49:00 来自:转载 评论: 暂无
当下的玉器市场一片红火,但有件怪事儿,就是新玉交易热闹异常,古玉市场萧条惨淡——一件高档翡翠或一块优质和田籽料的价钱往往能买数件“古玉”。于是,有玉友感到困惑了:现在是“好古”的时代,加上此起彼伏的媒体鉴宝栏目的宣传,凡是与“古”沾边的东东都很走俏,为什么到古玉这儿就不灵了呢?
这的确是当下玉器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不奇怪,因为假古玉满天飞,且权威鉴定结构的缺失导致某些古玉争议颇多,鲜有人肯一掷千金地冒这个险。
古玉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某些古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用权威的方法定真假——这也是古玉市场不太乐观的重要原因。
不久前,我到北京出差,见到了戏剧大师张广天。老友久别重逢当然是欣喜若狂。闲聊之余,张广天掏出一件玉剑璏说:“听说你喜欢战汉玉,这件水银沁的好东西就借你玩几天吧。”看我有些无动于衷,张大师急了:“你怎么不激动啊?”我笑着回答说:“好东西见多了,有些宠辱不惊了。”盛情难却,接下来我就佩戴着这件玉剑璏在京城走亲访友。去汉唐考古学泰斗齐东方教授家串门时,我取出玉剑璏请他辨别真伪。齐先生看后说:“是件好东西,哪里来的?”次日,又回北大拜访我的玉器老师赵朝洪教授。赵先生看到这件东西就劈头盖脸地把我臭骂一顿:“蒲纹就是蒲纹,谷纹就是谷纹,古人分得很清楚,而且这件东西图案含糊不清,刀法拙劣晦涩,显然是现代仿品。至于所谓的水银沁,那是化学处理的,我都见人家做过。你竟然买这样的东西?!几年的玉器课白上了……”
这件事儿搞得我哭笑不得,但也印证了一个事实:不太“开门”的古玉争议多多,又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鉴定机构,谁说了算?你又该相信谁呢?这样一来,古玉买进容易,但急于兑现时公婆各持其理,说不清,那你可就傻眼了。这个道理玩玉的人恐怕都明白。
新玉人见人爱便于“显摆”
对某些新贵阶层来说,玩玉就是玩心情,与其花大钱买一件“说不清”的古玉,倒不如买件光鲜“开门”、人见人爱的新玉,这样显摆起来自己也有面子。然而也是古玉的这种“说不清”,往往让不少爱玉的君子没有面子。
我有位阅历丰富的玉友:越战时是优秀的侦察兵,转业后是威名远扬的教官,后来下海成了一名儒商,生意做得不错。这位朋友有一件岫玉质的红山玉鸮。这件玉鸮是他的挚爱,据说有人出60余万元的高价都没舍得卖,平时总是“无故鸮不去身”。一次,他取下玉鸮让我欣赏,我凭感觉随口说了句“不对”。自此之后,就再没见他戴过这件玉鸮,估计我说的那句“不对”可能让他非常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