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走红的最大幕后推手——乾隆
2010/9/14 19:01:00 来自:转载 评论: 暂无
和田玉器最后的光彩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1760年~1795年)这35年间,以宫廷玉器为龙头,带动了苏州、扬州、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长足发展。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和具有“玉痴皇帝”雅号的乾隆皇帝的极力推动有密切关系。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和田玉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对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诗大盘以为纪念(现在养心殿后寝)。在御制《和阗玉》诗中,乾隆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并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
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当时新疆开采山料玉的情景,他还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阗采玉图》山子(1765年),题诗于背面:“于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时河水涸,捞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宁虑涉寒波。玉不自言人尽知,那曾隔璞待识之,卞和三献刖两足,审然天下应无玉。”
一般来说,玉料送达内廷后,择其优者,根据材料特征和需要确定应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之后,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二十五年后的制玉高潮时期,每年外包玉器达200件。古代帝王多喜爱玉器,《左传》就记载了许多诸侯王之间用玉为礼物进行交往的故事,有的甚至流传至今。清代的乾隆皇帝喜爱玉器超过历代帝王。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大多为乾隆时期收集的,他还亲自进行鉴别、定级,许多清宫遗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时期置办的,并带有乾隆钦定的甲乙丙等字样。
得到一件珍贵的玉器,乾隆总是题诗吟咏,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对古人工艺的赞叹,或对其用途略加考证。对于当代所制玉,则是记叙其经过,以为传承有续。仅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御制诗中有咏玉诗近八百首,仅现存的《御制谷璧诗册》就收录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咏叹玉谷璧诗54首,体现了他对谷璧的喜爱。乾隆对于宫廷玉器制造给予极大的关注,亲自过问造办处玉作的人员构成、工匠的选派及其技术情况。重要的器物,他还对画稿、制木型、蜡样,以及最后的装饰、摆设等,一一审查,亲自指示。如乾隆四十六年初,制作《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石料运到北京后,他令画师依古人《大禹治水图》稿本画《大禹开山图》纸样正、背、左、右四张,御览后令画师贾铨照图样在大玉上临画,并做成蜡样,经御览后,再交两淮盐政图明阿,按照蜡样做法、纸样大小制作,并要求图明阿:“座子照玉形配做铸料铜座,其大玉山所画钻心,照依大小并照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俟打得时,即送京呈览。”山子制成后,他又下旨令指明安设地点和刻款工匠,将他亲笔题名“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及题诗,以及他最得意的两方印玺“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刻于玉山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