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物逐渐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和收藏的方向。由于中华民族固有的崇玉、爱玉之传统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温润等特点,古玉器成为文物收藏中较为普及的种类。人们对古玉器的购买力增大,市场需求高涨,古玉供不应求,这导致了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且愈演愈烈,已呈泛滥之势。这些伪古玉,尤其是其中的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又以特殊技法处理做旧,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品水平不断提高。这都使们有必要对真、伪古玉进行科学的研究(囿于篇幅所限本人文所谈之伪古玉特指现代伪古玉)。由于学习、工作之便,笔者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以下拟从制作工艺、造型气韵、玉料质地、包浆和沁色等五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中国玉器制作工艺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其经过了史前时期的石器工具阶段,商周至明清时期的铜、铁等金属质料工具阶段以及现代的电动磨玉机和镀人造金刚石的合金工具阶段。由于历代制玉工具在形状、质地、效能、精准程度等方面上的不同和具体操作上的差异,各个时期的玉器上形成了不同的工艺特点和制作痕迹。如在新石器时代就不应当出现纤细利落的砣痕,而应是以各类硬石质磨具反复研磨成的毛糙状态。现代工艺相较史前至清代者之差异尤甚,辨别真、伪古玉便由此入手。
依清人李澄渊《玉作图》所载,古玉制作的基本步骤为:捣砂研浆、开玉做坯、砣磨上花、钻孔镂空和抛光。古玉制作工具效能较低,转速不均且慢,多以湿砂为中介物,人力手工操作,精准程度较差。制作周期较长,加工力度小,削磨量较少,中介物质细,工具、中介物、玉料三速运转的电机带动镀有人造金刚石粉的合金工具钻磨而为,现代工具效能高,磨削快,加工时间较短,另因仿古作伪者急功近利,技术不到位,玉器表面多会起热干磨出毛道,线条边缘会出现崩碴。玉器抛光不均且泛有“贼光”,大弧面上会出现 “小坡面”。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古玉,要熟悉、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以砣痕为例,砣具在历代玉器制作中主要应用于碾琢线条、切割开料、开窗镂空等工序之中。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部分粗工会有重砣、歧出、过界的现象。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此外,在古玉嵌饰的背面以及窄长条状镂空处亦常能见到由细密、匀称,向外做离心推进的多条圆弧构成的半圆形磨砂砣痕,这是大多数现代伪古玉上所不多见的。
二、造型气韵
玉器的造型是随着社会的演进和人们对事物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发展成熟的。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意义,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大多都有各自鲜明的造型特点,因此造型也是鉴别真、伪古玉的重要依据。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即根据公开发表的古玉图录或馆藏品仿制。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上述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尤其是器形复杂的器物),都要认真考察。因为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玉器能在考古资料或博物馆藏品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有形无神”的山寨品。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妇好墓玉跽坐人 ”、“陈国公主组玉佩”等家喻户晓的珍品。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如市场上多见的所谓红山文化人兽合体玉器等皆为低劣的臆造品。这类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伪者不难将之剔出。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这类仿品看似鉴别难度较大,实则不然。这些仿品制作时,大多是细心摹拟,比较拘谨且脱离古代玉器制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条
件。作品造型呆滞,缺乏生气,难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气韵和艺术风格,最多仅能达到形似而已。从造型为主要着眼点鉴别真、伪古玉,要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
标准器,分析造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气韵、审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作品的造型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玉料质地
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但是不同的时期与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如战国时期常用的“水苍玉”以及元代多用的灰白玉。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和田玉料与和田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所以玉料质地特征也是鉴别真、伪古玉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一些质量极差价格极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进行伪造。这些玉料多为和田糖玉、河摸玉、东北黄玉、岫岩玉等。现代伪古玉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大量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昆仑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韩国玉等。所以辨伪者接触到的器物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其为伪古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鉴别古玉必须要掌握历代玉器的用料特征和主要玉材的特质,分清真伪古玉在材料上的差异和特点以及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四、包浆
包浆也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之一。所谓包浆,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指由于人们长期把玩和摩挲,灰尘、汗水、油脂等物逐渐凝结于玉器表面的皮壳。二是指玉在墓葬中,由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腐烂杂物粘附于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三为玉的表面长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相对上述三种情况,现代仿古玉伪作包浆亦大致有三种方法:一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二进行人为强化腐蚀,从而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三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
古玉包浆柔和、自然,滑熟可鉴,幽光内敛且有古旧之感。而伪造包浆有的过于光亮、轻浮,油性过重;有的没有层次感;有的“包浆”冗厚没有光泽,经过盘弄会自然脱落;有的分布过于均匀,不是经常接触的部位也有包浆的感觉。上述几点都是辨伪者鉴别古玉时所必须把握的。
五、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结构的变化。由于玉材质地不同,埋入土中的时间、地点不同,以及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古玉沁色会有很多变化。清人陈性在《玉纪》一书中对此有过较为详细的描述:
“..有受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玵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
古玉的沁色多出现于玉质较粗糙或有绺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过度自然,有层次的变化。而现代伪古玉的沁色多系酸咬碱蚀、火烧油炸、烟熏染色等方法仿制,这样的“沁色”或没有过渡和层次感,或浮泛于玉表不入肌理,总而言之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关于古玉的沁色,很多经验不易用文字表达准确到位。辨伪者还需要多结合实物观察各种真伪沁色的特征,熟悉各种做伪沁的方法,方能找出伪沁色的破绽。
六、鉴定凡例
1.现代仿红山文化玉猪龙
制作工艺:中部钻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内部有现代工具留下的干磨痕迹。阴刻线条软滞,刀法生硬,与红山文化时期硬石研磨而为之的宽浅痕迹有极大差异。造型:面部结构,尤其是眼部及其周围过于凸兀。口部没有切开,与常见者不同。耳部颓软而无力且比例失调。神态拘谨、板滞,体态过于笨重。沁色、包浆上:玉表斑驳脱落,灰暗枯涩,有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与红山文化时期特征几无任何相符,人为之迹可察。
2.现代仿西汉角形玉杯
沁色:沁色浓艳,附于玉表且没有过渡,绺裂之处沁色愈深,极不悦目,显系人工作伪。造型上:器形短粗冗厚,比例不协调,失于笨拙。杯尾弯转之处过渡不自然。纹饰布局不均。玉质:该器所用之玉材具有青海玉之特征,贼光浮泛,无温润致密之感,非古代常用之玉料。
3.现代仿西周玉璧
制作工艺:工艺略似真品,但纰漏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雕工迟疑滞涩,线条飘忽无力不见刀锋,缺少西周玉器线条之凌利。此外,坡槽底光滑无古玉应有的磨砂状态;且坡面过渡不自然,造型纹饰上:结构混乱无章,布局松散,图案含混不清。
包浆:玉器无论表面、刀工部位还是受沁之处光泽一致,都十分油润光滑。而真古玉的表面光泽不是完全均匀分布的,而是因沁蚀程度、磨损程度以及密度之不同而变化,产生有层次的光泽。沁色:沁色生硬浓重,没有丝毫过渡,无沁之处玉质崭新,显系人工局部作沁。玉质:该器所用玉料具有俄罗斯玉之特质。俄料玉器为历代古玉中所不见。
总而言之,古玉的辨伪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制作工艺、造型气韵、玉料质地、包浆和沁色等五项是古玉鉴定辨伪的几个重要方面。但在鉴定过程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古玉辨伪的最佳线索入手(多半是制作工艺)。且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玉器之整体着眼,充分考虑其他诸项,予以佐证,不可片面地、孤立地妄断。只有这样联系地、全面地、客观地进行鉴定与辨伪,方可从中得到正确科学的鉴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