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寻根”应用新技术
2011/8/30 8:25:00 来自: 评论: 暂无
在这场“中国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间收藏精品展”上,22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将为观众展现从6000年前,甚至万年前遗存下来的玉器实物,了解中华远古时期的玉文明。该展览将一直持续到9月16日。
借助现代仪器辨别古玉
从带孔石斧,到黑玉猪龙,以及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赤峰玉制甲虫……无论是自然赐予的原始之美,还是人为的鬼斧神工,亦或抽象思维的写意,这些远古时期的创意仍会让现代人赞叹不已。
由于这些玉器的出土地点、年代、风土习俗、宗教礼仪等不同,玉器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也会不同。并且我国地域广泛,各地出土的古玉矿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质化学成分与年代不同。因此,大千世界里,古玉的变化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容颜。
“这也就是说,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识个别时段的体表特征,因为古玉从生坑到脱胎的变化是无穷的,必须了解体会其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此次展览的负责人孙志远说,这次所有展品除了使用传统的鉴别方法外,还应用了一些现代科学手段。
比如,玉器由于长久地埋在密闭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温、地湿、坑内物质等的影响,玉器本身的分子发生质变,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侵入玉质内部。像土壤中的三价铁离子侵入玉质内部,玉器便会呈现黄、红、赭等不同的颜色。
而利用立体电子显微镜,从微观角度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玉器内部的形态特征,来鉴别古玉与仿古玉之间的细微差异。
同时,由于玉器整体呈现水充盈的状态感犹如煮熟的萝卜,经过电子扫描测试,就可以得出古玉的含水量,从而与仿古玉进行对比分析。此外,科研组还利用超显微图分析古玉石微孔中的古微生物,从而让仿古玉现出原形。
扑朔迷离的黑皮玉
孙志远告诉记者,这些展品中,既有几千年前动物图形的古玉,礼、乐器类玉石,也包括有关神和人的玉石作品,来自京、津、沪等国内十余个省市以及加拿大等地的民间藏家。
事实上,无论是收藏者,还是参观者,除了被古玉新奇的外表吸引外,它的年代、用途更被关注。
孙志远举例说,这个猪首蛇身的猪玉龙,有考古学家认为,它是猪与蛇形象的融合。它体肥、蜷曲成C形,像一个人的耳朵。有的嘴与尾相连,有的嘴尾断开,与玉玦的造型相似,因此,民国时有人称其为“兽形玦”。有人说,首尾相连的玉猪龙脱胎于玉环,最初它们边缘是锋锐的,用来刮兽毛,后来经考古学者猜测,它是一种祭神的礼器。
当然,此次展出的藏品中,最能让人大开眼界的莫过于这件鸟头兽身的黑皮玉。因为它并没有玉的洁白,反而全身发黑,并且“年龄”很大,大约为13500年。
“说起黑皮玉,不少收藏爱好者可能还比较陌生。”孙远志说,2006年,一批包裹着黑色粗糙坚硬表壳、内里为岫玉的黑皮玉,出现在内蒙古草原。2007年8月23日,一黑皮玉墓群被发掘,顿时黑皮玉被推向全世界的视野,黑皮玉也成了藏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黑皮”是黑皮玉身份的象征,更是历史的记忆,这层看似画蛇添足的表层却记录着改朝换代、文明前进的脚步。黑皮玉远观似铁,密度很大,因此也比一般玉石要更重一些。它的表面附着一层黑色的外壳。
黑外壳的形成与玉石所埋藏的地理位置的干湿度、酸碱度和温度等地质条件都有关系,这是经大自然之手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沉积物”。因为埋藏地点的不同,每件皮壳都不尽相同。每件黑皮玉造型奇特,有动物状,也有抽象复合式,每一件器形都不一样。有的是片状,从磨损的边缘可以看到内里晶莹透亮的质地。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些雕像的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倘若黑皮玉真的来自数千甚至上万年前,那么远古的人类是怎样掌握这样高超技艺的?哪些左右对称天衣无缝的勾云型玉佩、表情生动的少女人像,面目形态各异的脸谱……一个个栩栩如生,不管是精巧的工艺、奇特的想象还是独具匠心的构思,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