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秋山”映玉雕
2011/8/23 8:40:00 来自: 评论: 暂无
“春水、秋山”为一对玉雕香囊,其造型呈荷包形,为和田白玉材质。也许是出土之物缘故,器物上见少许黄褐沁色,而整器则微显土色,包浆滋润光亮,手感柔润光滑
“春水秋山”的由来“生前把玩死陪葬,深隐幽冥沉九泉;春水秋山两相伴,惊艳世人多爱怜”。这是上海市收藏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鼻烟壶收藏家陶兆峰先生在对其馆藏珍品“春水”和“秋山”两件玉雕香囊欣赏后的一番感言。
所谓“春水、秋山”,即古时金代的皇家贵族对玉雕香囊的称呼。据史料记载,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契丹的辽国和女真族的金国因均为北方游牧民族,因此皇家贵族们在春秋两季都有渔猎捺钵的习俗。(捺钵,即契丹族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情况而定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1115年,女真族在中原建立金政权后,一方面承袭了辽代契丹族旧俗,弋猎于春秋两季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遂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与“秋山”。
狩猎活动扣人心弦“春水玉”表现的是女真族在春天进行有趣而又扣人心弦的狩猎活动,通常多为“海东青”(女真族心目中的神鸟,又名鹰鹘、吐鹘鹰)捕天鹅图。画面中,鹰鹘蹿落即起,雁鹅仓皇躲闪,荷塘中荷叶、莲花环生,水草伴生缠绕,一羽细小凶猛的海东青直扑鹅头,欲吃鹅脑。其场景甚为血淋,惨不忍睹。
“秋山玉”则呈现秋天在山林围猎的场景,表现的是女真族秋季射虎杀鹿的情景,并常伴有山石、柞树等,有的是虎鹿同存,有的是双鹿伴游,还有的是柞树藏虎。但在所有的画面中,最常见的是山林群鹿图。其在表现手法上有繁、简、粗、细之分,风格崇尚自然写实,场面虽不像“春水玉”那样残忍,但都显示强悍、粗犷的北方民族文化的特征。《金史》中称上述两类题材之玉器香囊为“其从春水之服,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香囊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辽国契丹族与金国女真族先后统治和雄踞我国北方地区长达300余年,在这期间,少数民族文化在与汉族的中原文化长期的交融过程中,虽然相互融汇贯通,但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特别是玉雕艺术。而其中的“春水、秋山”玉雕香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玉文化之一。
香囊是一种可以随身佩戴的饰物。古人在香囊里装入气味芳香的香料,或置于书房,或系于闺房,或挂于床帐、或系于坐轿,具有驱邪祟、辟亵浊、防病安康的功效。
香囊的历史远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衿缨,即编织之香囊。《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香囊还可作为古代男女相恋的定情之物互赠对方。古乐府《为焦仲卿妻作》中也说:“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以及魏人繁钦《定情诗》的“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等,均记载了古代盛行的香囊,不仅是高洁风雅、代表爱情信物的象征,而且还可被当作礼物在朋友间相互赠送。
玉雕香囊温润纯洁本文介绍的“春水、秋山”
为一对玉雕香囊,其造型呈荷包形,为和田白玉材质。也许是出土之物缘故,器物上见少许黄褐沁色,而整器则微显土色,包浆滋润光亮,手感柔润光滑。两件玉雕香囊连盖通高4.7厘米,宽3.3厘米,厚1.6厘米,均采用两面透雕、镂雕并铺之以浮雕、线刻等工艺。
“春水玉”香囊雕琢了两只朱鹭栖息在荷塘边,似在觅食,又似在戏水。囊盖上则圆雕一朱鹭,立于荷叶边。“秋山玉”香囊雕琢的是两只作回头状的小鹿,似已警觉到被遭射杀的危险,正欲逃逸。囊盖上也圆雕一回头鹿。“春水玉”上面饰以朱鹭,因其羽毛淡雅美丽、性格又温顺,而寓有吉祥和睦之意;“秋山”则表现的是古人的狩猎场面,具有北方民族的强悍、粗犷的特征。
纵观辽金时期玉器,多为温润纯洁、质地上好的和田白玉和青玉,工艺上多采用透雕、镂雕等,刚柔相济,有层次感,但刀法简洁、粗放,注重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对造型与形象上的细部刻画并不刻意追求。尤其在镂空部位,只显示图案轮廓,绝少加以修饰,且形状大多不规则;纹饰刻画常使用阴刻,但线条沉隐有力,随意飘逸。此对玉雕香囊正是吻合了上述之特点与风格,故而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