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热和翡翠科技史
2011/8/22 8:43:00 来自: 评论: 暂无
翡翠作为玉的一种,现今深受大众喜爱。从历史的角度讲,“翡翠”一词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但清代以前文献中所称的“翡翠”却与今天特指的缅甸出产的绿色宝石无关。古籍中出现的涉及“翡翠”如“翡翠珠玑”、“翡翠火齐”、“翡翠玫瑰”、“点翠”、“明珠翡翠”、“翠玉”等,指的都是古代的点翠工艺。这个学术观点已经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在清代以前文献中寻找“翡翠”字面记载来考证翡翠自然历史的研究方法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而古代玉符学说描述的红玉、黄玉和黑玉以及那些“绿如翠羽”或“色如新草”的青玉最有可能是来自缅甸的各色翡翠。因此可以认为,翡翠输入中土大约早在北宋时代及以前就已经发生了。
日语把“翡翠”翻译为硬玉(钠铝辉石)、暗绿玉(暗绿辉石)(绿辉石+霓辉石)。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于1921将“硬玉”、“暗绿玉”的说法传入中国。然而,以组成矿物名命名实际属于岩石的翡翠,容易产生混淆——这是国际宝石学界命名的致命弱点,这与玛瑙不能用石英/水晶命名是同一个道理。
1992年,主讲者从对玉材料本质的科学认识和翡翠是玉的科学观点出发,对翡翠概念、命名、种属与分类进行全面论述,指出翡翠为具备玉德的辉石岩或闪石辉石岩,提出以主导会是组成矿物+玉的二名法来命名和区分不同的翡翠种属。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取消海禁,设粤海关恢复海上贸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作为天子南库的广州因为一口通关积累了雄厚的财富。且广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称作“天子南库”,一直都有通过广州玉器墟向朝廷进贡珍宝的传统。广州十三行和位于十三行的粤海关在广州玉器墟翡翠原料进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财政支持和通关支持的作用。而且“海上翡翠之路”能量与效率都远超“陆上翡翠之路 ”。因此,虽然云南紧邻缅甸,但广州的在翡翠贸易的地位却远远领先于云南。
广州荔湾区西关,在古代长寿寺、华林寺的附近,有一个闻名海内外的玉器墟,这个位于华林街、源胜街及带河路(今康王路)一带的玉器墟就是广州翡翠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域,也是广州市最早的和至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珠宝首饰批发集聚地。从玉器墟上产生的广州玉文化尤其是翡翠文化,是最值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可称作“国际翡翠之都”的广州引以为自豪并且的确已经是蜚声国际、为世人所夸赞的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