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行业新闻 > 正文

锁形玉饰原是编钟形吉语印章(图)

2011/4/23 11:23:00  来自:转载自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评论: 暂无

这件小不点玉印很不起眼

战国青铜吉语印资料图

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开启后,各路摄影记者蜂拥而上,镜头对准棺内一组精美玉器一通猛拍,在玉璧、玉璜、玉佩、玉管、玉觿、玉勒、玉花等17件玉器中,那个被各家媒体称之为玉锁或锁形玉饰的小玉件,现已验明正身,正是被大家忽略的重要文物:战国编钟形吉语印章。

北墓内棺出土的组玉在战国墓中较为常见,其器形制式和各地出土的组玉也大同小异,只能和六山镜一起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价。但在北墓内棺17件玉器中,这件不起眼的小不点吉语印章却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当时,考古人员未及时看其印面,误认为是锁形玉饰。记者凭借对战国印章的一点了解,第一眼就感觉它是玉印。21日下午5时,两棺开罢,在省考古所秦让平老师热心配合下,记者拍到了唯一的玉印印文图片,也证实了记者的感觉,面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古文字,记者和秦让平老师研究了一番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变形篆字让记者花费了半天时间考证,通过走访本地老篆刻家、查阅金石古篆工具书等多种形式,终于弄清此为“吉”字古篆的另一种写法。无独有偶,记者在专业网站又看到了一枚战国青铜吉语印,其印文与之完全相同,更加坚定了对“吉”字的确认。

战国吉语印,在晚报4月19日报道中关于开棺三大猜想里已经提及。吉语印,是古人思想意识的反映。吉语印的文字内容各朝各代各有特色,战国时多在三个字以内,如“昌”、“宜”、“利”、“正行”、“行吉”、“有千金”等。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玉质吉语印中,常见到的是素身无饰、两层台、鼻钮或瓦钮玉印,一般为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鲜见其他样式。六安北墓内棺出土的这枚战国吉语印,和田白玉质地,仿青铜编钟器形,为椭圆形印面,鼻钮,印身两面刻有对称的单线几何纹,使本来就有独特造型的玉印又增添了十分的雅致。这枚阴刻变形篆书白文的“吉”字,符合那时楚地的文化习俗。因为,战国时代人们敬神守分,佩印蔚然成风,以祈求祥瑞。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里的女主人当不例外。战汉玉印在印身雕刻纹饰者本已稀见,此枚战国玉印美其形、繁其饰更属罕见,当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武越文/图)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