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定价权掌握在谁手中
2011/4/16 14:19:00 来自:转载自人民网 评论: 暂无
事件回放:
·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亿元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购得,创造了当时的全球瓷器拍卖纪录。
·2010年11月,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班布里奇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图镂空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令世人震惊。
·2011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一件“类属民国”的瓷瓶,以1.2亿元高价成交,又堪称拍场一大奇迹。
姚政:中国文物定价权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从最近不拍则已,一拍即“天价”的乾隆瓷到一件同样拍出过亿“天价”的民国瓷搅动了国人的神经,从唏嘘到质疑,大家开始反思:是钱真的不值钱了?还是所谓的“天价”乾隆瓷、民国瓷足以珍贵到过亿的价值?
就拿去年11月在英国拍出约5.5亿元人民币价格的清乾隆粉彩瓷瓶来说,消息一出,中国民间即涌现出不少类似器形的乾隆粉彩瓷,拥有此类器形的藏家有的自己都怀疑:真值这么多钱吗?当然拍下这件瓷瓶的中国买家到目前为止还未付款,让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禁猜测:这究竟是一场“局”还是这位藏家在搅局。不过不管成交与否,这件乾隆粉彩瓷器的过亿价值已被宣扬的人尽皆知,即便就是一场“局”的话,此类瓷器的价值以此拍卖纪录为标准,以这么高的关注度来讲,恐怕此后的价格也不会低到什么地方。
“这是什么?这就是外国人想控制中国文物的定价权!”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此种器形的乾隆瓷瓶在国内并不少见,而5.5亿的天价,国内藏家未必就会买账,不过即使不会成交,外国机构也有其最终目的,那就是掌握中国文物的定价权。具有媒体报道,在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曾担忧:几十吨文物三天就可流失到国外。这些流失到国外的文物被外国拍行标以高价,再买给国人,这样一条顺畅的利益链条就形成了。
拍行做高价拍卖纪录带动市场拉高出货
针对几年前我国珐琅彩价格居高不下,姚政专门撰写了一篇《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的论文,在文章中他考证了大量史实资料,确认清代珐琅彩瓷器传世并不少见,嘉庆皇帝三次卖给民间清宫库存的康雍乾御窑瓷器45万件,但即使这样,清代珐琅彩瓷器在一些拍卖中价格仍是居高不下。当然这是有目的的,当拍卖纪录拉过亿元,在其他交易市场上价格即使卖到几百、几千万也不会觉得高,因为市场价格的标准已被炒作的远远高于这个价格。
国人不断到海外高价“淘宝”原因何在?
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5日,一名中国买家以200万欧元拍下乾隆碧玉龙尾觥。而就在上月,中国买家巨资拍下乾隆玉玺和《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不断刷新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价格纪录。中国买家出手之阔绰,令外国人咋舌。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一些富人,正带着爱国主义情结,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国内有专家认为,中国出现了“终极藏家”。但也有网民认为,中国买家是“被钱烧昏了头”,法国拍卖行估价人马克·拉巴布更是直言不讳:中国买家举动“愚蠢”。
“瓷器爱国情怀”
与国内文物“身份认证”缺失
针对国人屡到国外高价“淘宝”,西南政法大学和静钧副教授认为这其中一方面有关“瓷器爱国情怀”,一方面还与国内文物管理法律建设的滞后,文物“身份认证”机制存在诸多问题有很大关系。由于国内文物“身份认证”缺乏权威认定机构,导致大部分文物流失海外,以便从新获得认可和“身份”。
国内无良鉴定专家“指真为假”
致使藏家跑到海外寻求“真品”
文物鉴定里面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利益链条,不是“指假说真”,而是“指真说假”。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国内有些藏家受到一些无良专家或拍行的误导:认为国内“真品”稀少,真正的“精品”在海外。于是这些被“指真说假”的文物很容易就流失到国外,再被国人以高价“淘回”。
文物艺术品市场繁荣背后暗藏危机急需监管
在这些所谓“天价”瓷器满天飞的时候,表面看去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一片繁荣景象,只不过在这种虚假的表现背后,有着多少泡沫存在?那些过亿拍品是否真的成交?即使成交真实金额又是多少?这些没有人能说清。但是有一点公众们心里渐渐明白,那就是拍卖行的拍卖纪录并不总是那么靠谱。在这再回头看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十亿元时代”果真会顺利到来吗?对于这些现象,急需有关部门出台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确实可行地实施监督和管理,否则,这种不健康的拔苗助长会极大影响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顺利发展。
专家支招:在文物艺术品拍卖过程中设置“涨停板”
针对目前拍卖市场无序混乱,拍品价格与拍品价值严重不符等问题,姚政支招:在拍卖时借用股票的管理办法“限价拍卖”,设置一个“涨停板”标准,如果在拍卖过程中出现“涨停”,那按规则叫停,等下次再拍,这样改变游戏规则,控制拍卖过程中出现“托”等暗箱操作。
这样可以去掉拍卖中出现的虚假泡沫,还可以保证拍品价格不会严重偏离拍品价值,保障收藏者的合法权益。
不过不管有什么样的保障机制,首先都要有一个理性、平和的心态,对于收藏,要“真喜欢”和“真研究”,最后还是那句话请大家注意: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人民网记者/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