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国书法

编辑本段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2011/4/13 13:20:00  来自:转载自百度百科  评论: 暂无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爱书法,尤其喜摹“兰亭”,神宗自幼工书,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虞世南临写的《乐毅传》和米芾的《文赋》。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皆喜欢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士子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其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

1、董其昌(1555-1636)   

其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琵琶行、草书宋词卷、烟江叠嶂图跋、临怀素自叙帖、草书诗册等。   

1)白居易琵琶行

2)草书宋词卷   

3)烟江叠嶂图跋

2、文征明(1470-1559)   

其代表作品有:草书七绝、奉天殿早朝诗、大行书七绝诗轴、行草七言诗轴等。   

1)草书七绝:草书,纸书,高109.6厘米,宽30.6厘米。诗为:玉泉千尺泻湾漪,天镜分明不掩疵。老去常思泉畔坐 ,莫教尘土上须眉。   

2)奉天殿早朝诗:行书。笔法苍劲有力,结体张弛有致,整幅作品上下呼应,左右映带,血脉相通,气贯神溢。   

3)大行书七言诗轴:行书。结体开展奔放,有黄庭坚的神韵,清人梁献说文征明“晚年作大字宗黄,苍秀摆宕,骨韵兼擅”,此书即可为证。

3、祝允明(1460-1526年)   

其代表作品有:唐寅落花诗和前、后赤壁赋   

1)唐寅落花诗   

2)前、后赤壁赋   

4、唐寅(1470-1523)   

其代表作品是:   

1)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高146.5厘米,宽36.2厘米,共四行,释文是:“龙头独对五千文, 鼠迹今眠半榻尘。万点落花都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香灯不起维摩病, 樱笋消除谷雨春。镜里自看成大笑, 一番傀儡下场人。漫兴一律,晋昌唐寅书。”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此幅更见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5、王宠(1494-1533)   

其代表作品有:   

1)滕王阁序:小楷。疏朗空灵,皆不与时人同。极为疏淡恬静圆润虚灵,有晋人遗意。   

2)送友生游茅山诗:草书。疏朗萧散,俯仰多姿,饶有情趣,不失为高格调的佳作。

6、张瑞图(?-1644)   

其代表作品是: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行草。该作能把横直笔画密集在一起,纵横牵掣,大折大翻,给人以极少使用圆转用笔的印象。在章法上,他依靠点画的疏密来体现字的节奏感,由于翻折的运用,横画得以突出,加上其行距拉开,形成字紧行疏的特殊行款,黑白对比十分鲜明,与王宠、董其昌的清疏典雅风格不同,大有咄咄逼人之势。

7、宋克(1327-1387)    

字仲温,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号南宫生,洪武初年任凤翔府同知,博涉书史,喜欢走马击剑。《明史·文苑传》称他“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杨慎评他的真、行书在明代应数第一。宋克直承赵孟俯,他所写的《李白行路难诗》笔墨精妙,风度翩翩。楷书有钟、王法度,但是过于流丽圆熟,当时就有人说:“国朝楷、草推'三宋',首称仲温,然未免烂熟之讥,又气近俗,但体媚悦人目尔。”(《詹氏小辨》)   

其主要作品有:唐宋诗稿、急就章。   

1)唐宋诗卷   

2)急就章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