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邦达收藏展说开去 拍卖价不是收藏的标准
2011/3/25 16:43:00 来自:转载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 暂无
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部分)
日前,《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在北京新保利大厦的保利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推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鉴定家、书画家、学术泰斗徐邦达先生,多年来的收藏和创作生涯中的近百件作品。本次展览的作品,贯穿徐先生收藏与创作两大脉络。其中三十余件藏品,上起北宋《万马图》,下至近现代大家齐白石、张大千等的精品。尤其是元赵孟頫《兰亭序》临本、清王时敏《仿各家册页十贴》、王原祁《山水》及渐江《山水轴》等古代书画最为精妙。而徐先生早期摹古作品及部分晚年的代表作,也让前来观看的书画爱好者近距离地领略了大家的真迹和创作轨迹。
徐老不仅是鉴定大家,书画大家,同时也是学术泰斗。因此他的收藏和创作肯定也是独树一帜的。就收藏而言,除了需要徐老这样丰富的学养之外,也还要有各方面条件的支撑。其中社会环境,就是很关键的。当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藏当口。
名人字画的收藏,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整合和消化,基本上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收藏家们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加强,为这个行业的发展,无形起到了稳定和推动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逐步意识到,收藏名人字画,不仅仅是个数量的问题,关键是个“质量”(精品)的问题。在大量的收藏实践中,他们觉悟到,收藏精品远比收藏一般的作品,其保值增值的空间要大的多。这种精品意识,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且关系到创作的人(艺术家)。
收藏家与收藏市场的不断成熟,其理念也在不断提高,并理性消费了。以前那种看名气买字画的习惯越来越少了。书画家的知名度固然与市场成正比。知名度高的书画家,其作品的艺术性及保值增值的潜力也远比无名者高。在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收藏者只能依据知名度来判断。但知名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名者也有可能其名不副实而被淘汰。另外即使知名者也确实水平很高,也名副其实,但也不代表件件作品都精,都值得收藏。那些应酬画,其价值与价格之间就有天壤之别。再说了,还要看他是哪方面的名。有些人知名度很高,但不在书画方面,书画对他来说仅仅是“票友”。
一些投资商进入书画市场,往往扮演“庄家”的角色,并人为炒作。往往致使一些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夜之间作品巨涨,甚至比近古名家还高。这样一来,一些三流的书画家却卖的是超一流的价。那些无法理性判断的藏者纷纷跟风,时过境迁,便悔之晚矣!
拍卖价不是收藏的标准。以前藏家往往以拍卖成交价作为标准来认定书画家作品的价格。实际上,其中“门道”很多,“大庄家”往往通过拍卖市场,来为书画家“提速”,甚至有意“拉高”。这种人为的价位,并不是该画家的真实价位,或者说仅仅几件作品而已,不是全部。
因此,收藏市场的理性,收藏者观念的转变,价值外部环境的准备和影响,新一轮字画收藏时代的到来指日可待。这不仅是保值增值的问题,也是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