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传统文化 > 正文

大德无言 美玉无瑕

2011/2/15 16:49:00  来自:转载自新浪文物天地  评论:1条

 

一块罕见的宝玉,无须用更多的颜色和繁缀的雕工去美化它,只需无瑕就能彰显它的精美。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无需用言语去形容、描绘他,因为其行足能显示他的一切。

在出席2010年11月初由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的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间隙,笔者和大会组委会聘请的顾问,年逾八旬的中国玉学泰斗杨伯达先生,及大会的特邀代表北京市古玉标本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文物鉴藏家王震先生对有关中国玉文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和目前火热的收藏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随着探讨的深入,我对眼前两位全身心致力于推行中国玉文化的领军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渊博的学识、无私服务国家的纯洁胸襟以及坚持诚信、不谋私利、耿直坦荡的品格所折服。

听杨老谈学术——中华玉文化前推至万年

杨伯达先生在半个世纪的文物研究中,不仅创造出了一套不同于先人的全新的古玉鉴定方法,在晚年更是首开我国玉文化研究之先河,在古代玉器、玉文化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是公认的中国玉学的泰斗级人物。他一生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的专著有《埋藏地下中国石佛之研究》《古玉考》《清代院画》《巫玉之光》《珍玩雕刻》等,主编《中国美术全集》之《玉器》《金银· 玻璃·珐琅器》《元明清雕塑》《中国玉器全集》(共六册)、《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全集》(共六册)、《中国竹木牙角全集·4·牙角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工艺美术》,总主编《华夏玉器》(十二册)。

中国人喜以“谦谦君子”自称,这是崇尚礼玉文化的一种传承。谈及礼制,传统的说法无非是上至周礼,周朝是礼制建设相对系统完善的时代。

礼为何事?杨伯达先生说,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王、侯等级和社会规制不同,父与子、兄与弟的关系地位的不同,这都是礼。而国家和社会的“祭祀”也是重要的礼,无论天地四方,以及先辈的离世,祭祀活动中都有着不同的“礼”。

制则是理念和规范王权自上而下制定的规矩,在上述的社会活动及日常祭祀中,都得按照礼的理念和规范以制约臣民的行为,这就是“礼制”。

杨老是第一个研究史前玉文化的学者。杨伯达先生认为,史前的玉器不体现“礼”。在文明时代开启的前页,也就是史前人类活动中,玉石是为巫教服务的——杨老这一观点的提出,至少将古玉文化向前推了几千年:“中国的玉文化至少也有万年历史,绝不应该只有五千年。”

“巫以玉事神”,史前玉石是巫教文化的一部分。杨伯达先生说,文明时代奉行的是帝王文化,提倡王权至上,这也是巫教之后文化的发展。而巫教时代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靠神的庇佑,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礼制”可言,主要靠巫以玉事神来解决人与人间的关系,诸如等级、地位的差别等矛盾。

也就是说,玉器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巫教(宗教)时代、帝王(王权)时代、民众文化时代(现今的大众文化),即简单明了的巫玉-王玉-民玉的三种玉文化。

而巫教文化中的巫觋可代人请神,具有人、神间沟通的能力。

“中国史前的玉文化被后世掌权者和崇尚帝王的史学家加冕尘封、最终断送。当时由巫教教主、氏族首领控制,专为宗教、事神服务,以求得神的庇护,脆弱的群体渴求得到神的保护。”杨老认为,史前的社会历史是模模糊糊的,从夏代开始进入到文明时代,社会推崇贯彻父子世袭王权制度,一直到清代,这一大段历史是帝王为主宰的。

帝王即天子,也就是天帝的儿子,他的社会形象是半人半神,这时期对于玉文化的理解是以“瑞”为重的,也就是权力的凭证。

民庶玉器的诞生孕育于帝王玉,经历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并行发展,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制的国家,为“民玉”开辟了崭新的历史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尤其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为民玉的发展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发展的社会条件。

杨老娓娓道来,为我们立体地描绘出了中国玉文化发展的清晰脉络,令人折服!

听杨老谈收藏——仿器、赝品泛滥,藏家一言堂,被迫主动“封门”

既然是鉴赏家,自然离不开鉴定。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似乎成为了专家的副业,许多鉴定专家纷纷介入商人与艺术品之间,为谋私利而扮演着各种不光彩的角色,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杨伯达先生是个例外。在出席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期间,杨老再次说明被迫封门20年,甚至不怕得罪收藏权威和友人婉拒鉴定其藏玉的经过。谈起对收藏的看法,他说:古人收藏是出于一种兴趣和爱好,通过研究有形的器物而体现了一种对先人、对文化的敬仰,而现代人收藏则以投资为主,多倾向于经济行为。昔时收藏的是文化,今日收藏的是经济,是一种对高额利润的追逐。

“玉器进入收藏领域,是一种玩物,所谓‘五德’是个标签,”杨伯达先生说,玉器虽然是中国人喜欢的器物,但却是个小的门类,并未取得崇高的学术地位,远不能与书画、瓷器、铜器相比,市场也不是很热。至于“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自然不是指市场价格,而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玉器自古以来承载的受国人推崇的传统文化,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自然就是无价了。如今大多的收藏家都是看东西,喜欢物质化的玉,而不是出于对文化的爱好,如今金融资本介入文物市场波及古玉收藏,对于文化的追求更是大不如前了。

身为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现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玉学泰斗杨伯达先生对这种现象深表担忧,他说:“收藏应该收藏的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不仅仅是对其高额利润的追逐。我希望有更多像王震先生这样的年轻有为的人能把传承玉文化的重担接过去,让众多的收藏家能在其中更多的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化的精神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不仅仅是投资的热情。”

玉文化的传承

众所周知,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实实在在的在全球范围内点燃了一把中国玉文化的火炬。奥运过后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到的是和阗玉价格的暴涨。此番奥运所推广的玉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奥运之后留下了什么呢?

对此问题,杨伯达先生认为,能够在奥运会上推广玉文化,体现了各界对于中国古玉文化的认知,即对玉文化中包含的尊崇、传承、温润、和谐等特性的认知,这是最为可贵的。从无形的精神层面的文化认知,到有形物质的玉石奖牌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认同感。

北京奥运会和玉有关的推广力度是空前的,杨伯达先生认为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纪念物和玉有关,一是奥运徽宝,采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二是奥运奖牌采用了玉石,尽管是“昆仑玉”,但也是对玉文化的推广。这是运动员个人所拥有的,它们将中国的玉文化推广到了世界各个角落。第三则是北京奥运期间作为奥运国礼的《中国古玉精选图录》。这本书由北京市古玉标本研究中心和奥运经济研究会联合编著,由王震先生出资,耗时三年完成。书内甄选了108件从新石器至战国、两汉时期精美绝伦的玉器,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作为本书主编的王震先生将不公开发行的精美图录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奥组委,被列为奥运国礼,由官方赠送给各国出席奥运会的政要,同时也藉奥运之机,将中国玉文化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杨老介绍,入册的108件古玉业已与奥运历史融为一体。这批古玉除了拥有其他玉器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外,还增加了别的玉器所没有的参与并见证奥运、彰显中国玉文化的崇高价值,堪称奥运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奥运国礼的高贵身份“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是极其重要的公益事业及爱国行为,是在向全世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文化,是奥运收藏文化中美轮美奂的文物珍品,也是能够代表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纪念意义的最珍贵的艺术文物,是无可替代和超越的奥运古玉国宝。

谨言慎行的王震先生表示:“收藏的最高境界就是奉献,与众共享。历史是全人类的,作为历史的物之载体,它的美也应该是没有国界的,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我既在这个行业就应该身体力行的将这个行业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责无旁贷!”。(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