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收藏知识 > 正文

元青花为啥这么火?

2011/1/25 14:20:00  来自:转载自山东商报  评论: 暂无

明日,菏泽沉船部分出土瓷器文物将在山东省博物馆进行正式巡展,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莫过于被估价过亿元的“元青花龙纹梅瓶”以及另外两件“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为什么这么火?而我省内又究竟有多少件“元青花”瓷器?形形色色的“私人收藏元青花”瓷器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猫腻?

本版撰文/记者 李解 本版摄影/记者 王晓峰

元朝当年

也鲜见“元青花”

“元青花”的珍贵似乎不需多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而这也让国内收藏界对于元青花的收藏热情迅速高涨。

“元青花”之所以被收藏者们如此青睐,与其稀少的存世量有着重大关系。据资料显示,如今全球登记在册并且得到公认的元青花瓷器仅有500件左右,而国内馆藏的“元青花”瓷器仅有200余件。

那么元青花的存世量为何如此之少呢?业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元青花有着极其特殊的身份。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即使人们可以乘坐时光飞船回当年的元朝,只怕也很难在市面上见到“元青花”瓷器。据史料记载,“元青花”是元代统治者为了与其他国家“联络感情”而在景德镇特别烧制的“礼物”,“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元朝的统治者崇尚的是‘马背上生活’,因此元朝的皇室中基本上没有瓷器,他们更喜欢金银制作的东西。”而烧制“元青花”时使用的颜料又是从中东地区“进口”过来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因此其价格不菲,民间鲜有人使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元青花”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其烧制技术较之唐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比如说在唐宋时期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先做好母胎,然后挂上釉烧制,等烧好了再在釉面上作画,然后再以低温烧制。”而元青花的烧制则恰恰相反:“先做好母胎,然后作画,然后挂上釉烧制。”这也使得元青花瓷器的色彩更加鲜艳漂亮。济南文物店的老经理崔明泉告诉记者说,正因为如此,“元青花”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器相比,其价值更高,历史意义也更大。

买真品

比中彩票还难

“元青花”在国际拍卖市场的走俏也引发了国内收藏界对于“元青花”瓷器的高度关注,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元青花”瓷器出现在市面上。但是能够被称为“真品”的私藏“元青花”却非常少见。

在从事文物鉴定55年的崔明泉的记忆里,“私人鉴定元青花”的热潮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兴起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每年都要给人家鉴定青花瓷,鉴定过多少我自己都记不清了,”然而真正能够通过鉴定的真品却“不会超过5套”。

真品之少在另一位专家那里也得到了证实。山东省收藏家协会济南理事会主席崔义忠也是鉴定瓷器的“行家”,然而近20年来,崔义忠在山东省内仅见过两件“元青花”瓷器。“说自己有元青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通过鉴定的却没有。”就在一周前,崔义忠还曾前往北京为一位老板鉴定过几件“元青花”瓷器,“说是花了几千万淘来的,想在北京搞拍卖,结果我鉴定之后发现全是假的,他们后来又找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结果仍然是假的。”崔义忠告诉记者说,自己在省内跑过很多地方,“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有人号称自己有元青花,可是过去一看,基本上都是假的,我可以这么说,想在国内市场上买到一件真品的元青花,比买彩票中大奖还难。起码买彩票还有一定的概率,但是买到真正的元青花根本不可能。”

省内馆藏元青花仅8件

在去年菏泽古沉船上的三件元青花瓷器出土前,山东省内馆藏的元青花瓷器仅有四五件,其中济南市博物馆曾收藏过一个元青花的小器件,崔明泉称,“大概是在文革时期,大观园附近挖防空洞挖出过一个元青花的小器件,好像后来交给市博物馆了,现在也能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了。”此外在嘉祥也曾出土过一件元青花瓷器,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是一些“残器”。

即使在如今的省博物馆里,仍没有元青花瓷器,仅有几个价值相当的元代“釉里红”瓷器。“去年菏泽出土的那三件元青花瓷器,也算是填补了咱们省内馆藏文物的一大空白。”

崔明泉介绍元青花特点

元青花“鉴定”猫腻多

有的“专家”收够钱就开鉴定书

“现在说自己有元青花的多了,我朋友前几天抵账还抵了一屋子的元青花。”济南一位收藏爱好者老姜(化名)一提起“元青花”来就火大,在他看来,如今市场上的假冒“元青花”越来越多,而且都是有鉴定证书的“假货”。

据老姜介绍,如今市面上不少“元青花”都有着专家的鉴定证书,但是这些证书的来历却颇有猫腻:“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收了钱就给人做个鉴定,一点都不负责任,前几天我还在一个朋友那里看到一对‘鬼谷下山图’,跟伦敦佳士得拍卖的那款一模一样,而且居然还有六七个专家的鉴定书,真笑死了。”老姜告诉记者,如今想给“元青花”做“鉴定”并不是什么难事,“有钱就能买到专家的鉴定,”而一些刚入行的收藏者由于不懂得内幕,往往也会被“专家”所忽悠,“比如说一些知名博物馆里的专家,他根本不是研究什么瓷器的,但是只要有人引荐,又给够了钱,一样能给你开一份‘元青花’鉴定书。”

“其实现在市场上鉴定‘元青花’非常麻烦,而且争议很大,”崔义忠肯定地告诉记者说,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使得很多“元青花”在认定上颇有争议,曾有人尝试使用“热释光”一类的高科技手段对于元青花进行年代检测,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刚出产的仿制品,第一次检测是赝品,但是多检测几次之后就变成‘真品’了,因为它在空气中会氧化,使得其出产年代发生了变化。”

但是“元青花”的高身价仍然让很多收藏者前仆后继,投入到收藏中来,崔义忠曾认识一位卖古玩的老板,为了元青花居然卖掉了自己店里所有的藏品,专心收购“元青花”,“前几天又去看他,发现他收了一屋子的假货。”

“谁都知道‘元青花’少,但是很多收藏元青花的藏家却不肯承认自己手里的元青花是假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瓷器鉴定专家告诉记者说,很多斥巨资收藏“元青花”的收藏者,如今对于自己的藏品都非常自信:“哪怕你指出了他收藏的是假货,他也会拿着资料跟你辩个不停,完全失去理智了,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衣》一样。”

英国人最早

发现元青花

事实上,最早发现“元青花”的是一位英国人。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颈上用青花书写了长达62字的题记。至正十一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这件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博物馆馆长波普博士以这对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一个令世界文博界震惊的消息:伊朗阿特别尔寺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代青花瓷精品,正名曰“至正型”器。波普这本32开的黑白图集,一举改写了世界陶瓷史。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英国、日本也先后出版了土耳其所藏中国瓷器著作。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