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内涵走极端 判玉也需“透视眼”
2011/1/24 15:19:00 来自:转载自证券时报 评论:1条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和田玉是“表里如一”的,也就是说,外面看着是什么样子,切开后里面的玉质也基本不会走样。但万事万物皆有例外,有时候也会出现“外表”与“内涵”相去甚远的情况,我最近就正好“撞”上了两个比较极端的石头。
在一家网店看到一块青玉,虽是山料染色,但玉质很油润,透过染色不多的“皮”看上去玉质也比较干净,根据经验,应该可以出件。加上卖家比较熟,以前买他的东西也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令人放心。更诱人的是,17.4公斤才卖1200元,还包快递。这么大的料子,随便出几只手镯就不会亏钱了,同时还满足了自己玩玉、开料的兴趣需求,可谓两全其美。
东西寄到,看上去与图片及描述完全一致,于是放心地赶去加工厂,先切一刀看看里面的“肉”到底怎样。师傅说,应该不错,油性好,也比较干净,虽然白度不咋地(青玉就不谈什么白度了吧?)。于是上机开切。
切开一边,傻眼了:和田玉的所有毛病几乎全齐了——绺裂、棉、僵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切面上竟然找不出一块“好肉”来!失落之下要求师傅在另外一面再切一刀看看,要是两边都不行,恐怕就只好扔掉了。
另一端切开后依然固我。原本打算就此罢手的,但无论如何心有不甘,于是嘱咐师傅“中间来一刀”——说不定中间就有好肉呢!这么大一块料子,中间有点变化也是十分正常的事啊。
又等待了近一个小时,料子从中间切开了。依然是满眼的棉、僵、裂,依然找不到一块可用之材。并且烂得那么彻底,就连做手链的珠子都抠不出几颗来!不得已,只好分两次抱到垃圾堆里扔掉了——老板的厂子也不是废品收购站,要是开出来没用的料都堆在他那儿,一段时间以后恐怕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回到家里,郁闷之余,又翻出以前买进的几块料子细看。当看到一块两年前从且末邮购回来的翠青玉山料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大约5公斤的料子,在强光电筒照射之下竟然满是纵横交错的“九宫格裂”,这样的料子别说做手镯了,恐怕连直径大一些的圆珠也做不了几颗。再一查交易记录,竟然是1800元成交的!猛然想起收货后与卖家的对话,连看的兴趣都没有了,真想和白天那块料子一样,直接扔了。
记得当时告诉卖家,料子虽然油性不错,但裂得太厉害了,根本无法做手镯。卖家的一句话把我噎了个倒憋气:“要是没裂,可以出个七八只手镯的话,8000块钱我也不会卖啊!”
扔?不扔?一时拿不定注意。后来一想,扔它干啥呀,大不了再花几十块钱的开料费,要是开出来能够做几副手链,也能收回一部分成本不是?开!明天就去!
带着料子来到加工厂,师傅一看满是裂纹,顿时没了兴趣。由于是山料,边上有些棱角,他竟然用锤子砸的方式“修理”不平整的地方,一副“野蛮施工”模样。要在平时肯定会制止他,但一想到料子本身价值不大,也就懒得管了,随他去吧。
这次倒过来,从中间片开。料子小一些,最多半小时就能见分晓,于是决定“立等”。
一分为二的料子洗干净后摆在面前,心中一阵窃喜:虽然翠色有所变暗,也可以见到一些石纹,但裂居然消失了!这在山料中很是罕见。很高兴地向老板和师傅交代几句“尽可能出镯子,大小不论,圆镯、贵妃镯不管,过几天再来取货。”然后乐颠颠地回家了。
3天后老板打来电话,说是出了4只手镯,原本可以出5只的,但一只“鸭蛋(他们对贵妃镯的称呼)”做的时候因为料子有裂蹦掉了;看料子大小应该可以出8至10只的,毕竟靠外皮的部分有裂,不得不避开……
有些心痒痒地赶到加工厂,见到了确实还算不错的4只手镯,老板娘说,这样成色的镯子,卖个1000块到1500块一只没有问题。我则不做他想,大致算了一下,加上之前废掉的那块料,能回本就谢天谢地了。边角料送到另外一家专做小件的加工地,老板说,这样的料子可以先出几个扳指,然后再出珠子之类的小玩意。如果真要说有利润的话,恐怕就隐藏在这些边角料里了。
两次开料的一失一得,大约可算是认识料子的外在与内涵的最大收获了。以后看料也好,看人也罢,恐怕真得长一双“透视眼”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