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拍卖资讯 > 正文

去年中国文物拍卖成交额超502亿 10余件过亿

2011/1/17 10:32:00  来自:转载自人民日报  评论: 暂无

2010年10月7日,香港,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经过几十次叫价,中国瓷器拍卖世界纪录由此改写为2.5266亿港元。

一个多月后的11月11日,在英国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清乾隆多色釉镂空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合5.54亿元人民币)成交,再次刷新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记者目睹并见证了香港纪录的产生,伦敦纪录只是耳闻。香港纪录是在国际拍卖巨头之一的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产生的,而伦敦纪录是在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拍卖公司Bainbridges举行的一场私人遗产拍卖会上产生的。香港纪录的创造者是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她曾经创造过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而伦敦纪录的创造者听说是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记者多方寻求佐证,反复与专业人士讨论,得到的结论都是:伦敦纪录是真实的,确有其物,确有其事,确有其人。

由此,我们联想到2010年的许多场拍卖会,联想到年度总成交额与公司年成交额、场成交额纪录的产生与更新,联想到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各品种、各年代纪录的产生与更新,我们不难发现,在2010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中,天价的产生、纪录的创造,大多不是那些香港、台湾的古董商人与艺术品经纪人所为,而是非专业机构及其代表的手笔,也就是说,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人们常说的小本经营的“行家”,而是呼风唤雨的大资本,所以,他们既不酝酿,也不迟疑,高举高打,快速推进,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

人们说,只要有中国的好东西,就会创造出天价,因为,哪儿有好东西,哪儿就会有中国买家。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就中国瓷器拍卖出现新纪录评论所言:来自中国、伊朗、埃及和印度的人们正不惜代价地买回他们失去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因为战争或是西方收藏者的掠夺而流失海外。

正是这些“不惜代价”的豪情而得到“瓷器爱国主义”的“嘲讽”,也正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壮举而让海外古董商人获了暴利还骂人“愚蠢”,也正是这些不由分说的大胆而让人们担心其后劲如何……

来自各方的议论与担忧也得到了一些事实的证明:

清乾隆御宝“信天主人”交龙钮白玉玺以超过1.2亿港元成交,虽然刷新了御制玉玺世界拍卖纪录和白玉世界拍卖纪录,但其十足的“圆明园所有”性质说明了内地竞投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其行为等于承认了侵略者及其后人对于战争掠夺物的非法拥有,也使国家的相关追索行动难以开展。

汪精卫、陈公博、郑孝胥等汉奸文人从事汉奸活动时的书法或手迹在一些拍卖公司的大型拍卖会上出现并成交,而竞投者并非都是其部属或后人,也不是外籍人士。拍卖公司的唯利是图与收藏者的糊涂、短视无疑说明——民族大义与道德标准在收藏界常常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许多年来,中国美术界、书法界的头头脑脑、活跃人士可以说是每年一个价格、几年一个台阶,其作品要价堪与古人争锋,欲与大师比肩。其实,一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其作品虽不是无人问津,最少是价格大打折扣。基于此,当代中国书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远不及其自售价格高。但是,在社会上,在画廊里,他们的作品并不是有价无市,且买卖不小,这说明拍卖会外,也有大资本在运行,也有大问题待讨论。

在拍卖会上,有投机的资本存在与运行,但在收藏领域,一旦进入,多数资本会由活期的变成定期的,定期的变成长期的,因为,文物与艺术品的诸多特性中,有两个特性是不能忽略的,也即:变现不易与日久生情。所谓变现不易,就是东西要变卖换成现金不是可以说到做到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既有周期略长的特点,又有品种轮作的特点,所有人可以割爱套现,但要想立竿见影、总有收获是靠不住的。所谓日久生情,就是说文物与艺术品不同于股票,是可以把玩欣赏的,一旦上手,情则生矣,有了情便难舍难分了。既难以变现,又不忍离去,这对于性喜腾挪的资本而言,可都是不利因素。

所以,在拍卖会上大有作为的资本,在发力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确定的问题,否则,可能覆水难收;已使劲之后,又应有一个修养的问题,否则,可能难以长久。收藏考验力量,这力量既包括爆发力,更包括持久力。因此,计划进入收藏领域的资本,要三思而后行。已经进入的资本,要耐心修炼内功。不提高认识,不增大内涵,不强化品质,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的资本是不容易扎下营盘的。

资本在亿元拍品上体现的认真与深入,能不能执着并扩大?

从那些亿元成交物品来看,竞投者的研究与考量是认真的、深入的,有些甚至是独到的,多数是先行一步的。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