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9日,博宝艺术网转载了香港大公报一则新闻,题目为《和氏璧新解:超级裸钻价值连城》,该文章介绍了王某某博士的研究成果,即和氏璧是一枚大钻石,博宝艺术网的及时转载,让王博士非常感动,但是博宝网后来又发表了许多别的文章,这些文章对和氏璧材质有其它的说法或见解,王博士在11月11日撰写《博宝网上宣传的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宝玉?》一文,对博宝网进行质问,并据此认为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很可怜乃至可悲!
笔者与王博士、博宝网均无任何关系,做为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一位科学素质不高但是正直善良的中国公民,只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和氏璧是大钻石,应该只是王博士一家之说,不能确定就是终极结论,也没到唯此结论科学、其它说法都是伪科学的地步,说"钻石说"是对和氏璧"完美的破解",不过是王博士及其利益相关体的自我标榜,不是所有人都会鼓掌欢呼、挑大拇指叫好,近来辽宁作家唐伟就认为"钻石说"无法解释许多关于和氏璧的古代文献内容:
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某某博士是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关于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这一历史记载为据,做为支撑"钻石说"重要依据之一的,从而否定和氏璧其它"材质说",理由是物以稀为贵,而那些材质不够贵重,他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但是王博士"钻石说"忽略了一个细节,同样根据这篇《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知蔺相如是经过一番波折,才做到完璧归赵的,作者司马迁交待,蔺相如到达秦国后,即将和氏璧献上,却见秦昭襄王没有将承诺的15座城邑给赵之意,就诓骗对方说,和氏璧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王看,等拿回了玉璧,他就在庭柱旁站定,"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据理力争,表示你敢硬抢,我就将自己脑袋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被震慑住,没敢轻举妄动。之后蔺相如又偷偷命人把玉璧送回赵国,并且凭口才全身而退。据文中这些细节,可以推论出和氏璧材质的两个特征,一是这种材质的矿物质可有杂质,二是其质地不是坚不可摧,可以在庭柱上摔碎。和氏璧如果是一颗大钻,以金刚石的硬度,在庭柱上摔碎可能性不大,蔺相如自然无法用璧破身亡来要挟秦王。
此外,《韩非子·和氏》中,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两次献给当时的国君,都被玉人鉴定为石,以至被两代楚王先后认为是骗子,显然和氏璧初始模样是近乎于石头,并且也不符合玉的"五德"之类的特征,所以会受到如此裁决,如果是一颗超级大裸钻,外在的华美当一目了然,玉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定性为普通石头,也就不会有和氏的千古代奇冤了。
这两份文献记述的情况,当是关于和氏璧最广为人知的事情,而"钻石说"均不能切合其中描述。
唐伟因此认为"和氏璧是钻石的说法没有相关文献因素的支撑,只能算是一种娱乐性的、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至于王博士在《博宝网上宣传的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宝玉?》一文的开头,声称"困惑人类文明历史超过2200年的未解之谜在我的两本科学兼科普着作《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中得到了完美的破解。"这话是否言过其实,相信群众自有公论。而王博士接下来的表白,着实有些引人发笑,他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位学者,我将这两本书作为免费的厚礼奉献给我也为其中一分子的这个民族,算是以匹夫之力尽匹夫之责。"又说"相信和氏璧研究成果的光辉,会一如和氏璧超级国宝2700年来照耀华夏子孙文明、文化和历史进程的光辉一样,以修改新华字典和相关词典、辞海、词源中璧、璞、玉、理、宝五个汉字和相关词语含义解释的方式,能够照亮中国的千家万户。"笔者觉得因为这样一个破绽百出的"免费厚礼",就要求"这个民族"修改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有点太难为人了,这不是送礼,而是讹诈,是披着学者外衣,以破解国魂为幌子,行欺世盗名之实,笔者也绝不相信王博士的成果光辉能照亮中国千家万户,而是感觉这种不顾历史文献的臆想式学说产生的弊端和污染必须及时清理,才能把大家从伪科学的昏天暗地中解救出来。
博宝艺术网做为一处藏家、艺术家、学者交流园地,就是为大家服务的窗口,和氏璧究竟是什么材质,大家都有权力做出假想和推论,王博士"钻石说"可以在这里"普及",其它说法同样也可以发表,不能因此咬定持其它说法的朋友"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就差,王博士感叹,"看看博宝网在和氏璧之谜的科学问题上的表现,就知道科学发现在他们心目里是什么地位,科学家在他们心目里又是什么地位。"似乎博宝网发表了不同于"钻石说"的其它说法,就是不尊重科学,不把"科学家"放到眼中了。其实别说你王博士的成果尚没有被公认为绝对真理,就是被相关部门确定为最正确的理论了,你也得容忍别人不相信,允许别人有其它想法,无论是人文领域还是自然科学,理论都是需要发展的,"钻石说"再好再严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盖棺定论的理论。在笔者看来,王博士真像幼儿园里一位任性的小朋友,博宝阿姨亲了他,再亲别的小朋友,他就受不了,为什么?
答案是,他把自己当成幼儿园园长了,这种错觉带来的不是快感而是烦恼,王博士的烦恼包括:
"20天过去,博宝网因为网店叫卖绿松石的缘故,几个写手,如悠悠(2010)、谷穗(2010)、小樽(2010)、怀秋(2010)等,连续发表了四篇包含了商业广告的软文,道听途说地将绿松石又说成是古代价值连城的和氏璧的材质。
"到了10月13日,博宝网要卖岫岩玉了,于是又一个网络写手橘子(2010)发软文,称岫岩玉为稀世珍宝,也是古代和氏璧的材质。
"到了10月25日,博宝网要卖和田白玉了,于是又来了一个网络写手--婷婷(2010)发软文,称和田白玉为也是古代和氏璧的材质。
"到了11月8日,着名歌手兼美女谭晶小姐在云南腾冲开演唱会时,博宝网又转载了《保山日报》海莲、祖金和国平文章和谭晶小姐放歌腾冲的照片,道听途说地称腾冲商人贸易的翡翠为和氏璧材质。"
"当博宝网要贩卖唐和臻先生的印章时,网文同样不顾前人学者关于和氏璧无关传国玉玺的重要研究成果,继续声称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
王博士对博宝网的态度从"感激"化为忿恨,他指责道:在博宝网看来,和氏璧成了一个任其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一会儿是大裸钻,一会儿是绿松石,一会儿是岫岩玉,一会儿是和田白玉,一会儿又成了翡翠。而中国科学院一位学者花费25年光阴呕心沥血完成的科学发现以及他对这个民族的科学贡献就这样被以"百家争鸣"或者"观点不同"的名义给淹没在一堆口水糊成的商业软文的文字之中!
"中国科学院"、"学者"、"25年光阴"、"呕心沥血"、"科学发现"以及"对这个民族的科学贡献",这些颇有份量的词汇,从王博士口中喷发出来,如一根根大铁钉,刹那间便把博宝网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了。钉住博宝网还不解恨,王博士最终要喊出的是"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确很可怜!但与其说可怜,还不如说可悲!"
不同意和氏璧是一颗钻石的中国公民,就是没有科学素质的人,这就是王博士的心声?笔者最初感觉王某某博士具有深度自恋倾向并有"麦霸"特征的畸形心理,而为之担忧了一番,后来发现他其实假痴不癫,不过是装疯卖傻,他并不是不清楚自己的"新发现"跟"科学贡献"相去甚远,并非不明白和氏璧问题不可能终止于"钻石说",他要的就是哗众取宠,就是吸引眼球,在他主持的某某科技网站上,无论是"和氏璧"钻石说,还是"夜明珠"金刚石说,都是为"某某(中国之星)金刚石"而服务的,"某某"是什么机构,原来这本是一家民营的专门提供外文翻译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现在用"水晶"专门制造金刚石复制品,称之为纪念品,王博士的研究得力于"某某基金",这下真相大白,和氏璧"钻石说"出台,正是为了卖仿钻的。虽然都是卖东西,笔者觉着绿松石、岫岩玉似乎比假钻石更光明正大一些,至少不比卖假钻石低气。
这样笔者松了口气,不必再担心王博士会因为钻研学术而患呕心沥血累出病,但是心情只轻松了片刻,便又沉重起来:不认同"钻石说"的中国公民是可悲的,是没有科学素质的,那么一个被基金买下的学者,应该定义为可怜、可悲还是可耻呢,他的科学素质几斤几两,这种假钻石一样的研究成果,带给学术界的是照亮千家万户的光明,还是弥漫四野八方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