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网站文章 > 百姓玉事 > 正文

西方人眼中的圆明园盛衰景象(图)

2011/1/5 12:01:00  来自:转载自济南日报  评论: 暂无

然而,好景不长,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7日未遇强有力抵抗,便进占北京圆明园。当联军进入圆明园后,也纷纷感叹此园的豪华。法军统帅孟托邦将军在给国内的信中说:“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绘这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法国海军上尉巴吕则叙述道:“当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为确切表达而说出的话是,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年轻法国士兵吕西也毫不掩饰他的心情:“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法国人明抢英国人更“专业”

但令人疼心的是,英法联军终无法抵挡如此丰富珍品的诱惑,对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进行了疯狂抢夺,协派英法委员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犯下了摧毁人类文化宝库的滔天罪行。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国军官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当时作为法军翻译的埃里松,于1886年出版了《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对英法疯狂抢夺情况有详细揭露,特别还比较了抢夺方式:“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10月18日,为了掩盖抢劫的罪证,英法联军又纵火焚烧了圆明园,焚毁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天。英军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火烧撤退时,他看到的最后一幕是:“10月19日晚,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其周围紧邻的区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只有黑黢黢的墙垣和一堆堆烧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宫殿过去所处的位置。环绕着圆明园的松林也已化为灰烬,只剩下一根根被烧成焦炭的树干。”英国随军记者沃尔曼也亲眼见证了火烧圆明园的情景,对此也深感痛心。他在发回国内的报道称:“火烧圆明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园内只剩下了遍地狼藉,坚实而无法摧毁的巨石、汉白玉拱顶和门洞,以及过于沉重、无法搬走的青铜制品。金银财宝与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中国艺术极品都是世代的积累。有关清王朝最珍贵的秘史、神圣的祖宗牌位等全都毁于一旦,再也不能得到弥补。”

世界正义人士的谴责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也遭到了世界正义人士的谴责。曾对辉煌时期的圆明园有过目睹的法国著名汉学家保蒂埃,在听闻圆明园被焚烧后,于1862年发表《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 圆明园游记》一文,对1860年圆明园被毁前的胜景也有详细记载。他在文末感叹:“但遗憾的是,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以后,没有一样东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真是巨大的损失。”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目睹英法联军暴行后,1861年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也有深刻揭露:“在历史上,两个强盗之一就是法兰西,另一个则是英吉利。 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抢掠,另一个放火焚烧。战功赫赫,战果辉煌!胜者之一装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他的箱子:他们臂挽着臂,欢笑着回到了欧洲。法兰西帝国装走了一半的胜利果实,今天它天真地拿出一副物主的架势,成了圆明园的珍宝陈列所。我希望终有一日摆脱了束缚并清除了污垢的法兰西将把这些赃物交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然而,雨果的美好希望只是空想,如今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仍然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各地古董商趋之若鹜的珍品,实现海外圆明园文物回归中国的愿望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努力。

文章评论(暂无评论)
与其他用户分享你的观点: 我要写评论